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0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词“没”的使用主要受时制方面的限制,它表示的是“已然”的时制意义,可以用于先事时、方事时、过去时、现在时,但不可以用于将来时、后事时。位于句中的“了1”至少包括两个,其一是具有先事时意义或者过去时意义的时制助词“了11”;其二是具有动词意义,充当补语的动词弱化形式“了12”。因为“没”和“了11”具有相同的语法属性,所以不太能在同一小句中共现,一些共现的情况要么语感接受度不高,要么受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或其他语法条件的限制;“了12”与“没”的共现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22.
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诗歌的内容方面,强调内容的正统性,注重诗歌教化作用,注重诗人自身的人格和学识修养;第二,在诗歌的创作方面,注重创作之法,但又不拘泥于死法,而是求"妙"、求变和求新;第三,在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提出了"气韵说",在价值观上持去俗崇雅的态度。  相似文献   
223.
袁枚性灵说情感理论突破了儒家传统情感理论的藩篱,特别是脱离了宋明以来的理学思想的桎梏,而走向了注重个体自然情感的抒发,对传统文学功利主义是一次有力的反拨。这种理论偏向原因颇为复杂。  相似文献   
224.
论《金瓶梅词话》的趋向动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是趋向动词的发展时期,现代汉语的趋向动词,就是对以<金瓶梅词话>等为代表的近代汉语趋向动词的继承和发展;<金瓶梅词话>的双音节趋向动词,其与宾语搭配的多样性,突出地显示了它的时代特点和与现代汉语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25.
汉学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显学,袁枚批评汉学具有反潮流的意义,其批评汉学是从推崇“文章”的角度出发的,主要表现在质疑“六经”、揭露汉学之弊、指斥汉儒乃“小人之儒”等方面。  相似文献   
226.
黄粉保  张建佳 《云梦学刊》2007,28(5):145-147
《金瓶梅》全书100回,而英译本却只有49章。译者在选择时遵循的是“重在首尾,兼顾中间”原则,对人物姓名的翻译,译者使用了双重标准:“男音女意”,章回标题的翻译基本上做到了“得意不忘形”,熟语、习语的翻译则是“异化”为主。  相似文献   
227.
论梅雪关系     
梅花开与下雪有着同期的时间关系,这引发人们对梅雪关系的认识。对梅与雪生态关系的认识,归纳起来有3种:一是从对立观念出发,用梅花冲雪开放演绎其傲寒品格;二是从相和观念出发,用梅花“雪里开花”来表明其高于其他草木的情操;三是从同化观念出发,把梅同化成冰肌玉骨的“霜雪美人”,赋予梅花崇高的人格。虽然对梅雪关系的认识不同,但世人无不以梅与雪的关系来赞美梅花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228.
作为东北沦陷区女作家,梅娘的创作独具风格。20世纪40年代她的作品对传统女性观表现出微妙的赞许;她女性主义思想源于其颇富传奇色彩的父亲及家庭教育,不足与尴尬处则补以女性关怀意识;作为东北沦陷区的作家,注定她写作中“侨民”意识及“超然”的风格形成。总之,“南玲北梅”———现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的梅娘在她如彗星般的创作生涯里,以其不同寻常别具风格的作品赢得当时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229.
王志蔚 《学术探索》2007,(6):124-128
在以"改良旧戏和创造新戏"为指向的中国现代戏剧改良运动中,鲁迅和胡适都曾对中国传统"旧戏"进行过激烈的批判,但是由于个人性格、审美旨趣、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鲁迅的批判呈现浓重的"个人批判"色彩,而胡适则采取了与鲁迅迥然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230.
《金瓶梅》当年的横空出世引发文坛震撼,对于它的美学思考仍在继续。笔者认为它只是一部充满悲剧性因素的末世哀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是于悲剧的悖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