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37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韩两国的民间风俗节日中,都有“端午节”。从内容与形式来看,二者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即是各具民族性与地域性。但是,二者的关联性也是非常清楚的。从风行的时代范围来说,中国式的端午节较早,而韩国式的端午节较迟。从活动内容来说,韩国式的端午节仍有许多方面是延续了中国式端午节的实质内容的。  相似文献   
12.
春运“民工流”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作为春运主体,民工流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对人们行为选择影响的表现。民工流的迁移变化既是经济状况的反应。又深刻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一年一度的春运带来多种社会问题。春运问题的核心并非“人多”。而是“集中”。因此对春运难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依靠运力的增加,而要通过深刻挖掘分析春运民工流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政府的行为和角色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在“黄家医圈”案例中,政府扮演了一个有限的被动的角色,但在功能意义上,却为民间传统医学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在“沈阳清文化节”的案例中,政府的决策程序和经济动机却在客观上制造了一起引发族群主义意识形态冲突的公共事件,这显然与政府促进国家建构和社会整合的意愿相背离。  相似文献   
14.
中秋节源自新罗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增 《文史哲》2003,(6):97-101
开成四年(839),日本高僧圆仁在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法花院见到寺中新罗僧人过八月十五节,遂在当天的行记中写道:"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检索中国文献,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没有中秋一节。清人王谟说这不是宗懔缺记,也不是荆楚一带没有此节,而是唐代以前就没有这个节日。在唐代文献中,中唐,特别是入晚唐以后,士大夫中出现中秋赏月之事。但在唐代,中秋尚无节日性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是唐朝士大夫的赏月活动与新罗侨民的节庆活动相互影响,融合而成。  相似文献   
15.
方塔出土汉文诗集是一部少有的西夏诗集。这部诗集出土于西夏佛塔中 ,从其出土地点和诗文内容可以看出 ,在西夏王朝儒释二教也业已合流 ;诗集中有不少反映节日习俗的诗文 ,由此也可看出西夏的节日习俗与中原并无二致 ;诗集的装订方法比较独特 ,它可能是早期的线装本。  相似文献   
16.
杜靖 《社会科学》2007,(8):141-147
作为一种往昔所沉淀的集体表象,鲁南春节秧歌深刻表征了民间社会的和谐观念,呈现为一种集体欢腾。作为一种集体过渡仪式,它反映了民间社会对现实状况转换的一种周期性渴望。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它的和谐美学价值观来自大传统的模塑和自主性的互动。鲁南秧歌在整个社会结构与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围绕日本几部体系性的关于中国节日研究著作,以七夕部分为中心,对日本学者开展的中国节日研究状况进行考察。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了解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历史和最新动态,从而了解日本学者在中国节日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以期为中国民俗学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9.
宋代元夕词是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变迁的一条内在感情线索,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宋代词人常在节序词中不经意地对社会变迁作纵向比较,叹眼前景,诉心中情,从而使得节序文化日趋成为词人创作的缘由和契机。这里以柳永、李清照、刘辰翁三位处于宋代历史转型期的词人为例,通过对其有关文本的解读和比较来阐释时代巨变给词人的心理和创作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解析宋代元夕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寓于节俗活动之中,关注节俗民生、重塑孝道价值、整合精品民俗等,"三月三"节俗才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的品质助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