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37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91.
端午节植根于楚文化土壤中,其源起、发展都汲取着楚文化养料,并最终于南北朝时在楚地形成。端午民俗也融聚诸多荆楚文化因素,孕化和丰富了绚丽多彩的端午民俗文化,具有深遂厚重的社会历史性意义与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历经千年流行于海内外。  相似文献   
192.
古代七夕节中除各地流行的陈瓜果祀织女和乞巧、卜巧活动,及同农业生产、家庭生活有关的节俗之外,各地还有些只同妇女和青年男女有关的节俗,如姑娘们和青年妇女节前用凤仙花染指甲,治面颊黑痣、黑斑,生眉、生发、黑发,沐浴天孙圣水,提亲问字、下酒定婚,未婚姑娘拜月许愿及丈夫出外者拜月许愿,借供献织女而学习做各种精致面点,妇女清洗厨房炊具,贫穷之家着力于纺织,朝廷织染署举行祭杼仪式等。这些活动同七夕节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是由"牛郎织女"传说中自由婚恋、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生发出来的,大部分活动也体现出"乞巧"的精神。但所有这一些,都同一些人所说的"情人节"不相一致,七夕文化宣传不能走偏。  相似文献   
193.
论官方与民间合力对寒食习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勃 《齐鲁学刊》2004,(2):44-47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汉代以来,寒食节或禁而不止,或昌盛于世,或不禁而止,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寒食节兴衰的历史反映了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的相互作用,也在一定范围内反映出这种作用的深度和广度。从寒食节的兴衰可以看出,一项习俗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没有行政力量干预时,习俗只取决于民间力量自己的变化,与官方力量无关,但在二者构成特定关系的社会中,一项习俗的兴衰与变迁就只能取决于这两种力量之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相似文献   
194.
年画艺术是民间美术的宝贵财富,体现出传统农耕文明的意象造型特点.以东昌府年画为例,解析年画图形的内涵,从形制、色彩和技艺等方面分析了年画艺术的造型特点;阐释东昌府年画的神灵附会、图形象征、移花接木等意象造型方法;论述东昌府年画造型的尚吉思想、乐生精神和向往自由的民俗审美取向,为年画艺术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5.
南宋一朝是佛教、道教日趋世俗化、平民化并在民间真正产生广泛影响的时代,也是以民间风物、习俗为主要母题的风俗画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由于佛教、道教共同扎根于民间,这时期的部分风俗画作品都反映了释道二教实现普遍社会化的事实。传为南宋画家李嵩所作《骷髅幻戏图》因其表现内容之奇诡而为研究者所关注,至今已产生了不少诠释该画作内涵的学术成果。试图从宗教学的层面切入,结合相关的传世文献来发掘、讨论该图像与道教生死观、佛教“白骨观”、“髑髅法”的关系,并借此说明南宋释道社会化的宗教生态在宋画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6.
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的传统节日在乡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地位,对乡村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透过节日文化表象、文化内涵,我们看到壮族传统节日与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等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乡村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传承方式及在传承过程中乡村社会发展的关系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97.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遵从自然律令与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忧国恤民、舍身赴难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峻洁、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等主要精神。这些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智慧,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值得珍视。端午节的文化保护有多种措施,如挖掘多种物质文化载体的文化意义,恢复传统民俗中的趣味性行为,以及旅游开发。更为重要的是,把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日,可使端午节俗充分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之中,使之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重要节日形式,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其节日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