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93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劳动号子在整个传统民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吉林林区劳动号子也是我国诸多劳动号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吉林林区劳动号子的形成和发展的分析与研究,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吉林地区独特的音乐形态提供有关参照.  相似文献   
22.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影响的俗乐,是相和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东晋政权南迁以后,南方的音乐随之有了更显著的地位。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声"、长江中游的"西曲"和南迁的相和歌合流,形成了一个新的乐种叫"清商乐"。文章对清商乐的名称以及演变中的文化融合、音乐风格、结构形式、伴奏乐器等方面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3.
声无哀乐论是一个旨在追求思辨乐趣的论辩命题,未必是嵇康思考成熟的美学思想.其理由是:其一,<声论>的立论依据不充分.音声不变论是用声音的特点来代替音乐的特点;声情无常论错误地把音乐与感情的关系说成是符号和实体的关系;情在听众论回避了作曲家和音乐的关系.其二,<声论>的驳论之所以具有张力,主要是在论辩术的层面上.主方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战胜对手,他或者用诡辩法暂时胜人之口,或者提供一种新解释.却不能完全否定对方观点.其三,<声论>的这种特点与魏晋清谈的特点是一致的.清谈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游戏性质,很多论客热衷清谈,目的不在探求真理,而在寻求思辨的快乐.<声论>可以说是清谈的文字版.  相似文献   
24.
本文回顾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形式、素材、技巧等方面,阐述了中国钢琴音乐根据民歌、民间器乐曲、民间舞曲等改编,以及民族调式和声与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效果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云:《邦风》“其声善”。“其声善”是对宗周“典乐”演礼流程的特征性总结。《邦风》以兴言礼义,以乐奏象礼,歌于君臣燕飨“典乐”,弦于乡人举贤序齿,“文而谲谏”,“广乐成教”,是获得上下认同的有效政治途径,广泛切实地履行宗周“典乐”温柔敦厚的《诗》教使命。  相似文献   
26.
六艺中的乐、射、御与体育、美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六艺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在夏商之时 ,已有六艺教育的基本内容 ,但并不完善。乐在当时是排在首位 ,礼是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 ,六艺的内容确定下来 ,形成了以礼为首 ,包含有德、智、体、美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礼同乐、射、御等体育、艺术教育内容的结合 ,表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美育的特点。礼的核心是维系宗法社会的根本 ,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它同乐、射、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最终实行政教合一 ,适应周代宗法社会的需要 ,为统治者培养合格人才。美育在乐、射、御中得到了具体的、形象生动的表现 ,在造就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人格境界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从乐人、乐器、乐曲以及歌舞戏方面进行考订 ,指出摩尼教乐舞艺术在西域的产生 ,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李叔同于1905年编《国学唱歌集》,是其音乐事业起步的标志,而次年他在日本编辑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则标志着他音乐事业的升华。研究李叔同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必须追溯《国学唱歌集》的出版和《音乐小杂志》的创刊。这也是研究李叔同音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张克学 《学术探索》2004,(7):123-125
当前 ,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在素质教育中 ,音乐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有助于培育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陶冶性情和净化心灵 ,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及创造力。针对目前音乐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 ,应从多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音乐艺术教育 ,使其在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0.
中国近代史上的新音乐运动 ,起步于依声 (外国曲调 )填词的学堂乐歌 ,发展于五四以后“新国民乐派”的声乐、器乐和歌舞形式 ,而成熟于抗战时期的全民歌咏运动。在此历程中 ,新音乐逐渐找到“乐”的时代脉搏和民族本根 ,并且在中国社会动员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