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霍桑的小说《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以哥特的黑色传奇式手法演绎了美国早期社会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罪孽历史,揭示了在19世纪美国早期的社会现实中,既显露有仍处于矛盾状态的要求变革和女性主义等新兴思想,更存在急待解决的诸如奴隶制和社会贫困等严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2.
《红字》中的珠儿是作者霍桑着力塑造的一个文学形象,她是自然、完美的象征。她的形象映照出小说人物的矛盾关系和当时的社会宗教矛盾,同时展现了作者霍桑矛盾的思想。她的完美揭示了矛盾的存在,并在这种碰撞中给作品以希望的闪光。  相似文献   
33.
霍桑的伦理道德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被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美国19世纪文学中,霍桑坚持人性皆恶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清教主张,以揭示罪恶及其罪恶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作为小说创作的宗旨。他采取了中性的道德立场,通过叙述故事人物特定的生命感觉与所遵循的个体法则以传达出基本的道德意义,即罪恶是人们联系彼此的精神纽带与实现内在世界净化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4.
19世纪的美国曾进行过一系列对国家身份、价值和命运的探索。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世家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也加入了对价值观和命运的讨论。在其著名的小说《红字》中,他为主人公海丝特违背当时宗教和社会法律的"罪过"进行正名,同时积极地倡导自然法则高于上帝之法的启蒙思想,并通过对海丝特命运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封建政权与教权的激烈抨击,以及对美国人权主义人文理念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35.
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领域。以BROWNA语料库中小说部分为参照,建立《红字》可比语料库,利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 Tools 4.0,对两个语料库的平均词长、词性分布、主题词和平均句长等信息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不仅验证了Hawthorne独特的文体风格,同时也揭示了《红字》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36.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废奴运动、女权运动、禁酒运动、公有制社会改革运动和美国内战中逆时代风潮而行,表现出超越肤色、性别、种族、国家和阶级的人道主义关怀,他在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坚守的理性主义原则,比起当时在美国社会占领军地位的超验主义思想来更能穿透时空的限制,为我们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7.
美国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以主人公艾尔默借助科学实验祛除妻子脸上的胎记这一事件为核心,通过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事手法,成功地再现了美国19世纪科学不断征服自然的伦理图景,将读者引入一个伦理失衡的故事世界。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沿着“以科技祛除妻子脸上胎记”这条伦理主线,通过还原该事件发生的“伦理现场”,逐一解构小说中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等“伦理结”,希图由此剖析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特性。最后,乔治亚娜的伦理反思也体现了霍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人类尊严流失的控诉。  相似文献   
38.
The Hawthorne Effect is relatively common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trials. Yet,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povert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ow and why people participate in studies. A quasi‐experimental trial with a comparison group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door air pollution intervention showed evidence of reactivity in rural South Africa. By drawing on post‐trial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with members of the comparison group (n = 3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why participants improved their behaviours despite not having received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participants changed their behaviours for three reasons: expectations of gain,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data collection equipment and a learning effect. In addition to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poverty and miscommunication in influencing reactivity, this paper also offers recommendations to reduce the Hawthorne Effect in impoverished contexts.  相似文献   
39.
霍桑的小说大多主要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社会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作者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清教社会的宗教伦理观,抨击了清教社会伦理观对性爱、婚姻的严厉惩罚。霍桑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伦理因素。本文以《红字》为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悲剧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复杂的伦理关系的分析,解读霍桑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成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桑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发生在清教社会伦理背景下,悲剧人物改变各自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身份,违背了清教社会宗教伦理道德标准是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40.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家,霍桑及其作品不仅被伟大的作家一再提及,更有许多文学、文化史学家对他展开了深入研究.近代甚至还有文学理论家认为霍桑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可以用“霍桑的传统”这一术语来形容.文章追溯了从19世纪中期到21世纪近150年国外霍桑研究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几乎每一种文学流派,如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研究、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批评等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少不了文学理论与霍桑研究的结合.或许这一代代评论家对霍桑及其作品的关注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