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2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51篇
民族学   15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3篇
丛书文集   255篇
理论方法论   92篇
综合类   1021篇
社会学   233篇
统计学   7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认为,<民族素质论>的出版,既是对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又是民族素质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它的学术贡献主要有深度探讨了民族素质的概念;全面论述了研究民族素质的意义和其所能发挥的作用;科学地分析了民族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辩证地阐述了现代民族素质诸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等.  相似文献   
32.
本篇论文主要阐述了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如何继承、发展、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3.
民族素质推动了韩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丰富的资料,介绍了韩国在民族素质和知识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34.
文章从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 ,论述了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民俗改革的途径和原则  相似文献   
35.
白草 《回族研究》2006,(3):99-104
王蒙有两部小说作品描写了回族人物,一部为系列小说《在伊犁》中的短篇小说《好汉子依斯麻尔》,另一部为“季节系列”中的长篇《恋爱的季节》。当我们将关注的范围缩小到他小说中的回族人物形象描写时,便可以看出,他对回族的描写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而是放置在中国当代历史的大背景下,描写了他们与时代、社会变迁相联系着的命运际遇。  相似文献   
36.
本文结合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家庭住房资料,采用定量指标体系,从数量(人均建筑面积)和质量(住房结构、建筑材料及配套设施),对我国农村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住房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村家庭户主的民族成分、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居住的地域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微观研究,探讨了影响住房差距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
本文对我国的中期财政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8.
锡伯族族源、族称 ,历来为各民族学者与史家所重视 ,观点也不相异同。本文从地名信息的活化石角度探讨了锡伯族名称的语源。认为锡伯族称其语源即蒙古语之“锡窝尔” ,其语义亦即“森林”  相似文献   
39.
基于抗战时期的历史档案,梳理了国立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合组成立的历史经过。地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武功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抗日战争期间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合组是现代农业文明的一次重要融汇。在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下,国立西北农学院办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卓越,成为当时国内惟一的独立农学院,并在合组后逐步形成扎根西北、融汇世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抱负,成为当代兴学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0.
Why do most people have stable responses to census race questions, while some do not? Using linked Canadian data, we examine pers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that predict response stability as White or as one of six large visible minority groups, versus a change in response to/from White or to/from another visible minority group. Response change rates in Canada are generally comparable to those in the US, UK, and New Zealand. Likely reflecting the centuries-old hegemony of Whites in these countries, White is the most stable response group in Canada as well as the US, UK, and New Zealand. Multiple-race response groups are among the newest and least stable response groups. Social statuses and experiences (mixed ethnic heritage, immigration status, and exposure to own-group members) are generally more predictive of race response stability and change than economic (income level and change in income) or personal statuses (education, age). This highlights the socially-constructed nature of race group boundaries. Joining and leaving a group are often predicted by the same status/characteristic and in the same direction, hinting that the status/characteristic adds complexity to the race-related experiences of constitu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