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8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76篇
管理学   71篇
民族学   16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64篇
丛书文集   643篇
理论方法论   170篇
综合类   3526篇
社会学   323篇
统计学   15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61.
智宇晖 《齐鲁学刊》2012,(4):111-114
《焦氏易林》作为汉代四言诗的大观,描写了众多的社会历史人物,其中女性的描写独具特色。在情感和道德的不同领域,赋予了女性不同的色彩,渗透了作者的女性观,也反映了古代女性角色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262.
张建伟 《齐鲁学刊》2012,(3):152-155
《无字》饱含了张洁的生命和感情,是其思想与艺术积累的一次总爆发。《无字》对于张洁创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对其创作中的男神镜像的建构和解构。张洁创作中的男主人公由"男神"到魔鬼的蜕变是她内在矛盾冲突的多向呈现,这多向呈现可作为研究张洁思想性格变化的依据,她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又形成她文学创作的种种新面貌。  相似文献   
263.
文化软实力视野中的“礼义之邦”国家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慧 《齐鲁学刊》2012,(1):11-15
"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符号与重要象征。礼义之邦国家形象的树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有着共同的价值选择和信仰基础。这一称号是在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认定中获得的。礼义之邦国家形象经由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普通民众共同维护与完善。  相似文献   
264.
陈林侠 《社会科学》2012,(6):180-186
近年来,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为主导的影片迅速形成了主流政治大片的新类型。但不得不指出,这种类型倚重"数星星"的娱乐议题,割裂了审美认知与情感关系,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难以有效地阐释政治观念及其价值,反过来也影响到审美情感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政治叙事缺乏感染力。我们认为,当下电影的高票房与社会议题的设置关系密切。主流政治大片需要从当下政治实践与国际政治的两个维度上,运用包括领袖人物与政治观念等多义与复杂性,设置吸引大众关注、积极参与的政治议题,从而塑造出一个理性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65.
张法 《河北学刊》2012,32(1):16-19
Image(形象/图像/意象)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对话和美学对话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西方主要与三个方面相关:由主客互动而来的影像,主体心理运行的意象,由主体外化而成的艺术形象.这三个方面为image在中国的三种不同译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6.
在全球化语境中,承扬民族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是民族儿童文学创作面临的大问题。民族儿童文学作家常以一种世所罕有的审美敏感去表现边地的自然万物,或以魔幻性叙事来构筑民族儿童审美的形象体系,或以发展的、理想的视角展示当下民族儿童的现实,都表达出生命的另一种绚丽和辉煌、生活的另一种奇异和深邃、生性的另一种善良和刚强,使民族精神在民族儿童文学中得到独特的呈现和体现。  相似文献   
267.
黄俊华 《云梦学刊》2012,33(5):51-54
县知事兼理司法是在民国时期新式法院设立不足的情况下,所推行的一种由县级行政长官兼理审判检察权的一种临时性司法救济措施。在实践过程中,该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上的黑暗。它是现代司法制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屈从.中国转型社会的表现。  相似文献   
268.
谭永国 《学术探索》2012,(12):22-25
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是中共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章之一,是我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的最完备、最详尽的一部党章,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9.
付元琼 《学术探索》2012,(2):128-131
由于地区和时代风俗的不同,人们对乌鸦的喜恶或有差异。但乌鸟意象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复杂的意象之一,却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此意象不仅涵义丰富,而且在辞赋中又和其在诗词中有显著的区别。唐前,辞赋中的乌鸟是作者借以表达"出"、"处"生存观念的寄托,乌意象亦随辞赋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出""处"儒道两家,其中《神乌傅》正反映了作者在"出"、"处"间的徘徊和抉择。有唐一代,乌意象的灵异祥瑞成为辞赋书写的重要内容。宋以降,辞赋中的乌鸟渐渐摆脱了其作为祥瑞之兆的使命,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儒家道德品性。此时的乌意象集忠、孝、仁等儒家大加称扬的道德于一身,堪称"奉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而明代《孝乌赋》,凸显乌鸟意象的"孝"德,是彰扬乌意象孝行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270.
李焕有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66-68,108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团体的生活方式,应该有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在中国,道德根文化影响着民族的生活方式。路一凡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道德根文化的熏染,具有君子之德。他性格的形成具有两方面的原因:周围智者的教化,秀美山水的滋养。由此造就了他肉身欲求与精神欲求和谐一体的美,锤炼了他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