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245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1322篇
社会学   26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1.
“90后”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与价值观的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出生成长在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中,值得关注的影响有:信息焦虑与价值认同的矛盾、道德价值观体现传承特性、政治热情与冷漠并存、人生价值的媒介之"伤"等。因此,要净化媒介环境,提高"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功能一致性,以强化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2.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非主流文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非主流大学生在话语特征、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有独特的符号系统;非主流文化反映了后现代个体强烈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娱乐心理、抗争心理和渴望展现自我的心理;非主流现象的盛行启示青年研究工作应转变范式,青年教育工作应更新理念,文化建设应兼容并蓄;对待非主流现象,应顺其自然,让时间和历史来检验非主流文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3.
大学生流行语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流行于高校大学生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话语,能够概括性地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某种本质性特点及大学生的普遍心态。大学生流行语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兼容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特点。负面词汇流行语是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同时,大学生并不会偏重某一方面的流行,而是兼容了正负面的影响。大学生流行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大学生社会文化心态的表征符号,为我们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人生价值取向等问题提供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64.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浸染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嬗变:由单一向多元转变、集体向个人位移、理想向世俗变动,甚至呈现出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风险。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这一嬗变,因循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大学生思维的非真实化变动,并深刻地受到大众传媒低俗化的影响。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变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强化大学生价值观再培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5.
一个民族的文化通常有其系统性与适用的价值观,在当今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未来栋梁的大学生选择何种价值观体系,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借鉴相关价值观研究理论,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归纳出大学生的7个价值观类型,并揭示出大学生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主要特征,即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而极端功利与利己主义受到大学生的强烈排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出不统一的特点,实用主义观念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传统价值观中的"节俭观"和"宿命论"在大学生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6.
The endowment effect was examined in a two-part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a college housing lottery. Students who were awarded their first choice of residence hall were asked the lowest dollar amount they would be willing to accept (WTA) to give up their first choice hall whereas students who were denied their first choice were asked the highest dollar amount they would be willing to pay (WTP) to obtain their first choice. Results from the initial assessment showed the presence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regarding students’ valuation of their first choice residence hall immediately after the housing lottery (i.e., WTA pri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TP price). The follow-up surveyed participants from the initial assessment who responded when contacted a second time after they had experienced two months of life in the residence hall they were awarded in the lottery. Results from the follow-up showed that the endowment effect was still present after experiencing life in the residence hall. Moreover, further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endowment effect was, in fact, enhanced after the living experience.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housing lottery, a highly-valued commodity, long-term experiences substantially increase the magnitude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even when controlling for other factor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impact this effect.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从高校图书馆推动大学生经典阅读活动的意义、优势和举措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8.
本文侧重于情感教育的目的功能,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9.
李建红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6):64-65,63
本文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出发,基于课程设置的视角,提出设置的原则,针对性地构建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框架。  相似文献   
70.
This study compares self-reported readiness to engage in college between a sample of 81 college freshmen who aged out of foster care prior to or while attending a large four-year public university and the national freshman pop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from foster car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ir non-foster-care peers in their readiness to engage in colleg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foster youth are less well prepared academically upon entering college and this performance gap persists through the first semester of college. These findings ar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foster youth.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