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4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237篇
社会学   59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城市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巨大变化,要求城市政府加快政府角色与职能的转变,同时也要求城市政府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化,这对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公共行政体制,推动城市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2.
传统管理学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成一个组织的基本要素应该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但许多教科书并没有这样来说明。因此,管理学应该从组织的要素和对组织的分类开始。现有的管理学大多是针对已经存在的组织而言的。管理学不应仅仅涉及对现存组织的管理,还要考虑组织的产生、消亡及其法人性。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对管理科学最大的功绩之一在于提出了“治理”的概念。治理是“依法管理”的表现形式,是管理的前提和广义的管理。在最早的管理学中并没有把激励当成管理的一项职能。激励是经济的办法而不是管理的办法。激励是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管理在激励中消失自我并得以升华。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经营,不可以离开经营来谈管理或把经营排斥在管理之外。广义的管理包含经营,广义的经营包含管理,没有经营就没有管理。  相似文献   
113.
本文就加入WTO对中国在国际投资法领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一方面论述了我国外国投资法所受到的影响,包括外商投资领域的扩大和对外资法的修改与完善;另一方面也对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的必要性作了论述.这两方面在我国的立法中应当受到同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4.
契约式项目组织方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至今为止,在组织结构中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层级结构(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着如下缺点:(1)部门之间是竞争和不信任关系;(2)人们在工作中思维是片段性的;(3)容易产生信息孤岛等。矩阵式组织结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些缺点,然而,矩阵式结构中存在的一个人有两个或多个上司的问题使这种结构的应用受到限制。在分析金字塔式和矩阵式组织结构弊端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尽管目前已有多种组织结构形式,但几乎没有跳出以“方框”限定专业领域,以“线段”代表权力关系的思维模式,而这正是金字塔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的根本弊病所在,要消除这种弊病,使组织方式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需要改变这种“方框”和“线段”的含义,本文提出了以契约代替权力,以团队完成工作、部门作为资源的提供者存在的方式来代替工作由部门分段完成的方式,从而消除了金字塔组织结构、矩阵式结构的一些本质弊端。以项目管理为重点,本文分析了在组织中用以代替权力关系的五种基本契约关系,即:(1)总经理与项目经理的“业计-任务完成者”关系;(4)项目经理与项目组成员的“雇主-雇员”关系以及(五)项目组成员与部门经理之间的“专业资源-资源育成者”关系,并以某IT企业的实例说明了这五种契约式项目组织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5.
近一个世纪来,管理理论和组织学研究促进了一系列根本性改变的表述,使得管理者们在其职业生涯中必须大量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人们会认为,在大学商学院里,应该是组织学研究者们而不是其他领域的专家,引导着适应变化环境的新范式的发展。然而,本文将指出组织学范式的研究与经营实践迄今为止基本上是相互分离的。本文还将详细说明,尽管存在着这种分离,经营范式文献对组织学研究和引导它的理论范式还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这个“实用知识”越来越受重视的年代。  相似文献   
116.
欧洲各国人力资源经理的培养与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所受的教育和培训以及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简要回顾了欧洲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化过程,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对欧洲各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所学专业、在职培训及各种不同组织雇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情况作了详细分析。最后,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7.
本文从分析国有企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提出了新形势下系统变革的战略观点,集中研究和探讨了当前我国国企管理发展新变革的十大战略思维,进而提出了国企相应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8.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 researchers and designers continue to look for unstructured organizational tasks where there is a critical need for intelligent computer-based support. One such decision task is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determination. Requirements determination is recognized as the most crucial phase of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 Unfortunately, most methodologies and CASE tools focus only on how to specify the requirements once they are determined. There is very little computer support for the process of determining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u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based DSS to support information analysts in the critical decision task of determining requirements for the design of effective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expert modeling support system has the expertise to assist the analyst in studying the organization as a whole and in modeling the system under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the overall organization's goals and needs.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on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 the knowledge base component of the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 prototyp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19.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城市社会组织及政治的互动与认同,这种互动与认同以信任为基础。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由于当前社会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偏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困境。因此只有通过修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信任、增进其组织信任、重构政治信任方能构建起积极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litics of governing forced labour. It develops and applies an approach drawing on Marx’s conception of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free’ labour in the process of ‘primitive accumulation’ and Gramsci’s conception of the ‘relations of force’. Viewed through this lens, rather than representing discrete ontological categories, the boundary between ‘free’ and ‘forced’ labour is repositioned as largely a contested and ambivalent artefact of governance. 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 relations of force’ highlights the ways in which such constructions are shaped by complex intersections between a diversity of different social forces. This approach is subsequently applied in an analysis of an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project on dealing with ‘traditional slavery’ in Nig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