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2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论管理中的小概率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概率事件的存在、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根本没有有针对性地对其本质,规律性及内在联系开展过研究。介绍了小概率事件的含义、现象、性质及其规律,提出了防控措施,特别是针对管理中的小概率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相似文献   
82.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信任程度是影响食品消费量回升的重要因素。采用最优尺度模型,以武汉市433份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研究消费者对液态奶安全性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政府、企业、奶站的信任及液态奶对家庭的重要程度、年龄、家庭月总收入等对消费者信任有正的显著影响,而易感人群、品牌、文化程度和家庭月食品支出等则对消费者信任有负的显著影响;信息知晓程度和消费者对奶农的信任对消费者信任没有显著影响。政府要提高消费者对液态奶安全性的信任还必须从增强消费者对政府、企业和奶站的信任度着手。  相似文献   
83.
目前城市输油管道泄漏事故频发,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发人深省。结合该事故的调研结果,运用事件树和事故树分析方法对输油管道泄漏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的演化过程、路径与发生概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输油管道泄漏不管燃爆与否导致环境污染的概率最高;燃爆概率远低于不发生燃爆概率;由于不发生燃爆而导致环境污染引起的社会骚乱概率最高;“11.22”事故是沿着最高发生概率事件路径演化的,是可以预料的事故。  相似文献   
84.
"社会安全事件"是指涉及公共生活安全、社会秩序、政权稳定等社会安全领域,因人为因素而短时间内对众多社会成员利益造成严重威胁或损害,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应对的重大突发性事件。该类事件的特点、范畴和发生频率决定了其是当前我国行政问责的主要内容。当代行政问责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其在西方民主政治体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运行与理论总结,在行政问责程序、行政问责法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社会安全事件行政问责制度作为西方国家行政问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施过程、法律规范、有效监督和权力制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是能为促进我国社会安全事件行政问责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的。  相似文献   
85.
"突发"意味着"紧急","紧急"势必考验着"应急"和"应对",尤其是当面临突发性危机事件时,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政府及其各级部门必须了解和熟悉突发事件实际应对的"五个度",即:速度、态度、透明度、可信度和预设度,增强自身信息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就能进一步提升及时对外信息发布和有效地与媒体沟通的能力。  相似文献   
86.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措施的法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目的而言,应急处理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型与恢复型两类,具体表现为行政应急救助、强制、规制、征用、指导和协助等。当前,要着重解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制保障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应急法制政策倾向、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选择、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协调和法律移植的应急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87.
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指标。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实质是处于相对弱势的民众对社会不公、官员腐败等现象不满的外在表现和维权。建立健全一套应对各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法治防范和控制机制是确保社会平稳运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88.
The concept of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CCC) has genera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the area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but research still lacks solid measurement tools for this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CCC is frequently operationalized with its components such as personality traits, but to what extent are those really linked to another dimension of CCC and therefore indicative of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This study combines measurement tools for two components of CCC: personality trait scales and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The tools are validated on a multinational sample of a working population. A structural model shows that most of the personality traits generally presented as predictive of CCC, do not significantly determine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相似文献   
89.
在底层的环境抗争中,国家介入表现为积极介入、消极介入与消解性介入三种类型,不同的介入类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作为“中国海洋污染索赔第一案”,“塔斯曼海”轮溢油事件开创了维护国家海洋生态权益的先例。 在此次事件中,国家的积极介入是底层环境抗争成功的关键。虽然国家介入的主旨在于保护海洋环境,但它为底层环境抗争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渠道和专业技术支持,提高了抗争维权的组织化程度,并为判决结果的执行提供了机制保障。 而从整体上看,国家介入具有选择性,导致底层社会权益维护的制度保障不足。 只有建立健全制度化介入机制,才能有效维护底层群体权益,进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90.
The discourse of ‘rights defence’ (weiquan), referring to the grassroots’ struggle for legal redress after their lawful interests are encroached upon, has gained increasing popularity in China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Given the ubiquity of the Internet nowadays, rights defence activities also take place online; in a small number of cases, they develop into a form of online activism. But what determines or contributes to the online visibility of some rights defence cases and the invisibility of other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is by examining three highly visible workers’ rights defence campaigns in comparison with three similar cases that received almost no attention. Analysing the various actors involved, we argue that online rights defence tends to become visible and develop into online activism when one key actor, the state, which ought to be an impartial source of justice, is perceived to be collusive or to be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the encroachment of people's rights and inter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