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从发声来看,尤韵属于平声韵、阴声韵、柔和级韵,发音时,由央元音或前高元音滑至后元音,双唇逐渐收拢,舌位逐渐后移,有欲吐还休之感;尾音醇厚绵长,深沉和婉,有呜呜之声。与尤韵搭配的声母多为喉音和齿音,喉音浊重压抑,齿音阻塞凄切,组合之下,尤韵字的发音带有呜咽幽怨之感。从表意看,尤韵字大多带有忧伤的感情色彩。缘于此,有不少中国古典诗歌通过尤韵来辅助诗歌表现难以排遣、无从诉说的忧伤愁怨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将宋代江浙诗韵入声韵部分成四部,在此基础上,详尽分析了53位诗人入声用韵通押情况,并列表显示.举例说明其四部通押的表现形式,以期得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绘画美”是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三个原则之一。文章通过对“绘画美”和“格律”两个概念的剖析,从两个方面对这一原则提出质疑:一是质疑“词藻”作为“绘画美”特征的合理性;二是质疑“绘画美”作为新诗格律的可能性。在质疑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绘画美”原则从概念的定义上是不科学的,从范畴的归属上是不属于新诗格律的范畴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广韵》庄组、章组、知组和精组字在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合流与分化情况做了全面的论述,这对了解古今语音的演变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与此相适应 ,其作品的用韵也各有特点。高适前两次出塞时期的作品多表现生活的阴暗面 ,以“悲壮”为特色 ,但以“悲”为主 ,以“壮”为辅 ,因而在韵脚的选择上主要用阴声韵。第三次出塞时期的作品以歌颂战功和表达豪情为主旋律 ,用阳声韵 ,韵式上基本用偶行韵。而岑参基本上用阳声韵、随韵 ,尤其是其随韵韵式的运用解决了某些表现豪壮风格的作品用阴声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文章穷尽性考察了《三拍》中近体诗用韵的情况,并参考了古体诗、词及假借材料,立足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比证《中原音韵》及《五方元音》,认为其用韵材料反映实际语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明末通语语音,其二是作者所操方言的语音,试图展示《三拍》作为一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对北方官话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及其对《三拍》方言层次探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曾巩律诗用韵考之于《广韵》,其四声同用独用例有独特之处:用韵广而严,但又不囿于成规。东冬同用,初露韵部合并的端倪;文魂、真臻魂,支灰、鱼支等各自通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语音的某些特点。这些都为研究当时语音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对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中369首诗歌的韵脚、韵式进行统计、分析、归类,并对其在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等三类不同主题诗中的分布情况加以研究,从语用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作为语音手段之一的--韵,在形成唐代边塞诗语言风格中所起的作用,即韵脚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和韵式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以简约为主、繁丰为辅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封传兵 《云梦学刊》2014,(3):127-130
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与大小二徐本《说文》相互比勘,大多可以互参互证,多条能够订补传本大小二徐《说文》之失,有时甚至证成《说文解字注》段氏之说.《唐韵》所引《说文》对于恢复许书原貌具有特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保教合一”的教育实践对其他根据地,及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保育院通过开展思想教育、机制改革、保教队伍建设、因地制宜的课程实践等措施促进保教结合。新时期,要正确认识边区“保教合一”教育实践的时代意义,全面把握落实“保教合一”教育实施的系统性,全面加强保教队伍的思想建设,进一步推进岗位合理分工,逐步取消保育员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