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7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5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99篇 |
理论方法论 | 52篇 |
综合类 | 1117篇 |
社会学 | 8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95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116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119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周银银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4):63-70
新世纪以来,介入“中国现实”的长篇小说层出不穷,吸引了诸多评论者的关注。论者以书写内容、介入方式、叙事困境为支点,分析了不同作家的现实书写,研究视点
和评论方法逐渐多元化;但面对“介入现实”这一宏阔命题,现有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亟待从“史学”视野、作家现实观的更迭、书写公共生活与小说的诗性正义、萨特“介入”
观的三层次与文学的理想之光等维度寻找新的学术突破点。 相似文献
992.
林钦煜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124-128
本文从叙事伦理的视角将近年周梅森政治小说与书写"官场"的其它小说(王跃文《国画》、阎真《沧浪之水》等)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存在的区别体现在3个方面:思索而非展示问题;道德在场而非缺席;作者发言而非失语。因此,相对于市场语境下大量匮乏写作伦理的作品而言,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拥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93.
彭海燕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62-65
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在悲壮而又充实的悲喜岁月里,萧红用文字倾心地演绎自己的悲喜人生,犹如杜鹃啼血,无怨无悔地完成她那短暂的生命绝唱。如果说萧红的文字如一幅画,那么忧伤就是它的底色。萧红小说中的忧伤情感体现在流浪的坎坷中、在沉寂的土地上、在农民的苦难中、在女性的苦根里。 相似文献
994.
宋杰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
中国现代小说的缘起依赖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语境的生成.现代意识在历时结构上的二元对立与共时空间中的多元并存语境,迫使五四小说必然地承担起"历史中问物"的角色,内容和形式上都明显地打上了中间语境的时代烙印,呈现出;某种现代审美异质,这种异质化倾向在一定话语场内与五四小说的现代性因素密切相关.笔者立足五四时期这一"中间"语境.从语言形态方面来考察西方语汇在五四小说文本中的异质性.并探讨其生成的现代机制. 相似文献
995.
郑战兵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4):39
从“双线文学”理论出发,五四先驱的文学革新主张已受到了古代“基层”通俗小说的成功经验的启迪。古代通俗小说首先以“言文合一”的语体特色,为五四先驱提供了作家应该“怎么写”的有益借鉴。其次是推动五四文坛树立了以小说为文学正宗之一的新观念,从而使小说成了改良人生的利器。最后在创作的思想寄托等问题上,也给了五四先驱以作家应该“写什么”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屈雅红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2):34-38
张爱玲和张欣 ,都热衷于表现都市生活。在表现世态人心方面 ,她们有共同点 ,也有区别。雅俗共赏 ,是她们作品共同的审美态势 相似文献
997.
李正学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夷坚志》是志怪小说史上最宏伟的个人专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成书研究、版本研究、影响研究以及小说观的探讨等。近年来,有向文化研究延伸发展的趋势。但是,作为市民化色彩很浓的小说,对《夷坚志》的小说学研究,学界做的不够。 相似文献
998.
张富林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45-48
章学诚在其小说观中表现出两难抉择的矛盾心理:既轻视小说,又看到小说所具有的作用;既要求小说创作应遵循史家的"实录"原则,又承认小说创作中运用虚构手法的合理性;既为小说突破史家固有的传统观念而哀叹,又认为小说的嬗变非人力所为。这种矛盾心理,是由其史家固有的传统观念与其进步的文学观相互冲突造成的。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编写史籍、方志时,应对小说加以整理著录;小说创作要虚实显豁,泾渭分明;阅读者应了解文学创作富于想象、虚构和夸张的特点,做到"知其意"和"意会"。 相似文献
999.
周先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5-79
吴组缃的一生,由创作小说而研究小说,因此他的古典小说研究独具特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基本的学术特色是:丰富的历史知识,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历史分析;精细独到的艺术鉴赏;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和发展规律,作出了精到的概括;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明畅通达、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平易亲切的文风。 相似文献
1000.
赵冬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2):53-57
文章通过对当代小城镇小说中小城镇建筑格局、文化生活等方面变迁轨迹的描述,分析了小城镇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由此探讨了小城镇小说于这些问题的独特价值。位于城乡之间的中介性,使小城镇集中并放大了现代性这一当代中国未完成的工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而小城镇小说从审美、感性、人文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又为进一步反思、重构中国的现代性话语提供了一个参照的范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