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86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先秦儒家思潮中,荀子首先在观念上将制度典章之学和其它人文知识典籍从人的本质中独立出来,这一知识观念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古代人文知识典籍在传统知识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当时人们对知识的认识走向理性状态,为人们的知识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由荀子所提出的“虚壹而静”的开放的知识观念对中国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影响下,人们不断地积淀旧知识,生产新知识,并由此而产生了大批专业化的人才。另一方面,从荀子开始重视外部知识典籍学习而忽视人们内心培养的知识传承方式也让社会知识体系的建构越来越脱离人们的内心,使社会上产生了部分学富五车而内心失衡的知识精英群体。  相似文献   
62.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称之为公孙龙思想奠基之作的《名实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名实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名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63.
抽象个人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假设 ,这一概念在密尔《论自由》一书中得到了严密而系统的论证。密尔是从认识论个人主义、经济个人主义和伦理个人主义三个方面充实抽象个人主义这一概念的。这个概念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4.
《说舞》是闻一多的艺术类型论系列论文中的一篇。该文通过对一场原始舞蹈——科罗泼利(cor- roborry)舞的描绘与分析,阐述了舞蹈艺术的一般的审美性质与特点:舞蹈“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性的艺 术”,是多样性统一的艺术,并且内容与形式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65.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不多,总共只出现四次,分别用在《清庙》、《大田》和《关雎》的评论中。笔者在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礼"在这几处评论中分别被赋予了"礼仪"、"礼制"、"礼制思想"、"礼治"、"礼俗"和"中和思想"等含义。《孔子诗论》通过用"礼"论诗,表达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但在具体论述时,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就诗论诗,较好地揭示了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66.
列宁的《论粮食税》一文是从当时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所做出的正确的理论与实践选择。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方法——唯物辩证法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列宁从这一方法出发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的阶段,指出了社会主义是具体的这一科学命题。列宁的方法以及由这一方法所产生的理论认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7.
68.
战国时期的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在<荣辱>和<正论>篇里讨论了荣辱观.荀子把荣辱观细分为"义荣"、"势荣"、"义辱"、"势辱",这就使得荣辱观有了具体感和立体感.对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9.
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一书为了解中国古代礼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中国古代礼俗》虽然着眼于普及,但也有较高的学术品位。这首先表现在剪裁适中,取舍得当;其次表现在语言的深入浅出,知识的厚积薄发;书中所附的插图对于帮助读者理解书的内容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0.
综观近三十年来学界对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研究,主要观点有:中国传统修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来源,坚持唯物论、辩证法、实践性是其根本特征;它首次正式提出并系统论述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问题,将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则具体化,具有哲学、伦理学及实践方面的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它实现了对儒家伦理学说和道德修养理论的超越、升华。不足之处在于:鲜见对该论著创作的深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等问题的研究,对其当代价值发掘不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