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8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6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711篇
理论方法论   128篇
综合类   3709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384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370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五个统筹"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但各个统筹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为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最终动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2.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3.
“三关爱”与建设计划生育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春市人口计生委率先提出的人性关爱、人情关爱和人文关爱,即“三关爱”理念,体现了一种自外而内、从下到上的追求,勾画出了计划生育文明的思路框架。人性关爱体现了权利本位的思想,尊重群众,理解群众。人情关爱体现了服务本位的思想。人文关爱体现了文化本位的思想。“三关爱”化解矛盾、创造和谐、促进发展。“三关爱”对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体现了管理型计划生育向服务型计划生育的历史转轨,重民权、合民情、贴民心,构成抓好人口计生工作、提升人口计生工作质量的新动力,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值得关注的重要导向。  相似文献   
114.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人道主义解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来瓦解长久以来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遮蔽。在对人道主义的解读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将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问题的讨论是如何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视域而进行的,以至于任何企图将马克思哲学置于形而上学之内来理解的努力都必然会被形而上学自身的逻辑粉碎。  相似文献   
115.
政府行为外部性是由政治过程产生的、通过制定或改变交易规则或产权控制从而间接改变市场性外部性、造成相应成本和收益转移的现象。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实现政府行为合理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行为正外部性、克服负外部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6.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前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为发展完善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为深入时期。对实践美学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如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进行梳理及对实践美学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一个现代美学学术史的视角。李泽厚对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纯粹思辨,他的所有的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甚至整个人类、为每个个体幸福生活寻找出一个方向。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不仅从美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和学说,而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7.
《蝇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也是二战后世界文坛颇有份量的一部小说。小说因女性角色缺席而历来颇受争议。女性缺席实际上是英国荒岛文学的一大传统,《蝇王》并未冒天下之大不韪。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人性之恶——也为女性缺席留取了可商榷的空间,而小说结尾则从另外一个侧面暗示了女性缺席只是表面现象:正是女性缺席突出了其在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118.
散文名著《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其篇章结构和人生哲学层面洋溢着的和谐之美,对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9.
邢崇 《民族学刊》2020,11(4):52-58, 129-130
传统藏戏将教化性和审美性融合统一,形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审美空间,被藏民族一代代接受和传承。传统藏戏的多种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对抗、冲突和矛盾,形成具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和强大的审美冲击力,使接受者产生共鸣,在艺术的审美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在传统藏戏中,主客体巨大反差产生崇高美,体现出藏民不屈的超越精神,以及克服和战胜恐惧后的心灵慰藉和平静;传统藏戏采用佛教逻辑叙述故事,集中体现藏民的人生姿态和精神信仰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凸显世俗的人性美;藏戏以美的艺术形式和程序化的艺术表演再现普通大众的味与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最终达到宗教教化的目的;藏戏中戏师的理性讲述与演员的感性表演形成对照,让受众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对于人物与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反思;藏戏重复与回环的情节设置使故事情节发展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思想更鲜明,形成了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120.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20,11(2):77-83, 138
宗喀巴指出,佛陀所创正法,唯在于“教”“证”两种,“教”是指佛教教理,“证”为修道中的证悟。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具有鲜明的“教”与“证”相结合的特色。此著在“教”方面体现为本体论、佛性论、人生论、道德论、方法论等哲学思想,贯穿于《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哲学主线是中观应成派一切诸法缘起性空论。通过灌顶、诵咒、观想及借助坛城、法器等修各种瑜伽,以亲证或体现这些哲学思想。诸如此类的哲学思想是《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论述的各种修行实践的深刻内涵,而各种修行实践是其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