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107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74篇
丛书文集   325篇
理论方法论   221篇
综合类   1383篇
社会学   292篇
统计学   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Diane Stone 《Globalizations》2019,16(7):1128-1144
ABSTRACT

The ‘policy entrepreneur’ concept arises from the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of agenda setting in Policy Studies. Through conceptual stretching’, the concept is extended to global policy dynamics. Unlike ‘advocacy networks’ and ‘norm entrepreneurs’, the discussion addresses the strategies of ‘insider’ or ‘near-governmental’ non-state actors. The analysis advances the policy entrepreneur concept in three directions. First, the discussion develops the transnational dimensions of this activity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Second,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charismatic individuals, the discuss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nd reputations for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and access into international policy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maintain momentum behind policy solutions and pressures for change over the long term when individuals retire or depart for other positions. Third, the discussion outlines four distinct entrepreneur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that both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cultivate and deploy to enhance their power and persuasion in global policy processes and politics.  相似文献   
2.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研究的范围包括指示语、   语用学在课文理解中的应用              会话含义、预设等。要使交际取得成功 ,说话者指示语所指信息要清楚 ,交际双方要有共同的语用预设 ,双方还要遵守合作原则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有学者对戏剧进行了形式主义的研究,其方法论借鉴于叙述学。叙述学是通过对小说的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在分析戏剧的叙述形式时,直接套用叙述学的相关理论是不恰当的,其应用时需要经过一定的转换。在小说文体中,存在两类最重要的叙述者类型:第一人称叙述者和第三人称叙述者。其中,第三人称叙述者只存在于直接引语中,此时的全知叙述者沉默或者隐蔽,将叙述者的功能转让给了他(她)。同样的,在戏剧文体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可以对应于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第二文本的叙述者作为戏剧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叙述戏剧人物的外貌或心理状态等情况。在大部分戏剧文本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是沉默的,而戏剧中的人物作为第三人称叙述者承担了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翻译标准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本文尝试从旅游文本的翻译特点,通过例证来寻找旅游翻译的标准;并从旅游翻译的角度来思考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对旅游文本英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Although ‘doing gender’ has been recently defined as an accomplishment, an element of social practice,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needs to be extended to coercive action such as subtle workplace discrimination. Even though great effort has been invested in revealing the dynamic of such social practices, the researcher's task is not easy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is type of study is difficult to conduct by following traditional research design and many alternative approaches have been tried.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fiction as one possible and relatively unexploited venue of research.  相似文献   
6.
自北美独立战争结束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保护主义始终贯穿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之中.虽然自由贸易有时偶占上风,但这种所谓的自由贸易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美国打着"互惠、公平、非歧视"的幌子,欲抢占别国市场.为了实现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总是将贸易保护政策奉为圭臬,这一政策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初,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恢复建设时期,但经济发展却面临着严重的主体动力危机,其重要原因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缺乏对劳动群众的利益关怀。对危机的反思使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实现了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上的利益转向,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从而通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以利益的驱动和引导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措施,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主的渗透政策。由于喜玛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印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凭借意象建构意义世界。意象是艺术创造主体生命意识与客体融合同构的结晶 ,是艺术形象诞生的前提。李煜词中的意象蕴涵着生命意味 ,它通过文本的意象来展现艺术创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自先秦到唐初的《诗经》阅读情况,认为《诗经》之文本意义有一个从阅读的文本向文本的阅读的转化,《毛诗正义》则为这种转化作了总结。先秦之时,当《诗》成为独立的阅读文本时,只具有词汇的意义;两汉的章句经学注意到《诗经》的语言形式,但是,四家诗同为阐明圣人之意,严守师法之授,故其差异,不过是阅读的“版本”不同而已;魏晋以后的《诗经》阅读,注重诗情文理,人自立说,表现出注重文本的特色;唐之《毛诗正义》受到魏晋诗学的影响,解说《诗序》、毛传、郑笺的孔疏,因注重文理而表现了一定的文本意识,披露了小序与诗辞之间的矛盾。但是这部钦定的著作,又一次使《诗经》的阅读回到“版本”阅读的底线,从而表明,《诗》只要是被作为经学的读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