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相同的历史语境中,未经更多观念揭示,未经更多倡导试验的五四散文,其成绩却超出了作为文学革命先锋的诗歌以及小说、戏剧。个中原因,历来有多种解释,最普遍的就是散文有悠久而优秀的传统,五四散文植根于传统之上,受外国的影响最少。也有一些史著从散文文体特性角度进行阐释,但往往限于篇幅或并非行文重点所在,还不够深入具体。五四散文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散文自由自在的抒写形态、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表达的直接性、文化本体性等文体特征深深地契合了五四追求自由、个性的时代精神,更加适合于思想启蒙的需要;而五四时期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相对自由的言论、出版空间则为散文的发展繁盛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相似文献   
32.
马建高 《阴山学刊》2007,20(5):22-27
名人写书是当代审美文化中的独特文学景观,这种打着大众化散文的旗号,掀起的"散文热"现象留给我们很多思考。从中国散文发展的各阶段特征来看,名人创作的自传体散文无法达到精品散文的高度。从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来看,具有广阔市场的大众消费文化契合了当代审美文化中名人自传体散文的走向。对于这样的文化现象要持包容甚至是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33.
本文试从民间角度阐释汪曾祺散文创作的独特性及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4.
石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三先生”之一 ,也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适应宋初新的经济、政治形势的需要 ,大力倡导儒学复兴。他对儒学多方面的理论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其贡献尤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和腐朽的文风 ,从而为新的思想的产生扫清障碍 ;二是大肆提倡儒学的道统说 ,以此来与佛道的法统说相对抗 ,产生了很大影响。石介的思想已展示出理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我们应该给理学以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35.
钱载历康雍乾三朝,诗文画皆工,为乾嘉年问秀水诗派的代表诗人,然其散文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冷落。钱载个性醇谨中带萧旷,使其散文偏嗜奇、豪美学风格,显出以正驭奇特色。对宗族的永恒眷恋是钱载散文思想的亮点,深化其散文内涵。钱载散文强调文以致用,风格平畅,是其对盛世文治积极探索的生动践履。以尧陵之争为焦点,关注钱载在汉宋之争下对理学的艰难坚守,为其散文注入刚烈之气。  相似文献   
36.
唐宋古文运动的逻辑起点并非针对骈文,革新文风才是其关注的焦点.唐代古文家“因道及文”,“文以载道”才是其核心观点和指导思想;北宋古文家“因文及道”,其诗文革新并不与“西昆”为敌.唐宋古文家古文创作成就的取得基于其不拘骈散、融骈人散的艺术追求.同时,唐宋古文家的史学思想与实践对其古文创作有重要的涵化作用,直接影响其古文创作的思想与风格.  相似文献   
37.
唐甄是明末清初一位十分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议论性散文集《潜书》是其代表作。思想深刻,文情激越是唐甄散文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为了更好地阐明自己的思想和论述自己的观点,唐甄也十分注重行文的技巧。因此,唐氏之文,在文章的结构、修辞和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38.
苏轼凤翔时期创作了30余篇散文,其中3篇杂记类散文的创作个性尤为明显。从这些散文中可以发现此一时期的苏轼,不但心系民生、心怀天下,而且已经有了对世事盛衰无常的认识和思考。这是苏轼思想形成、发展的起点,对中年苏轼的文学创作、思想性格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9.
怀乡主题在王鼎钧的抒情散文中屡见不鲜,其中蕴涵了他独特怀乡情结。通过对作家人生经历及其散文文本的考察来揭示故乡对王鼎钧而言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存在,是参透其怀乡情结的关键。进而考察王鼎钧散文怀乡情结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包孕完美与残缺这一矛盾体的梦。  相似文献   
40.
苏洵与欧阳修以文缔史,过去通常认为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苏轼兄弟应考作镝垫和在京城立足作宣传.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影响与意义要广泛深刻得多:欧、苏二人在北宋古文运动发展过程中,在"文""道"、"人""道"关系上有着不尽相同的观念,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彼此的交往和友情,而且对古文运动的最终完成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