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32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南宋统治者为稳固其统治,通过政治打击、科举等手段频繁“禁学”,使新儒家的政治地位边缘化。而新儒家为获得发展空间,选择书院作为研究与讲学的基地,不仅书院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书院也从官学的替代机构向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儒学传播的机构转变。不少信仰新儒学的书院生徒通过科举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为新儒学的合法化提供了更坚实的政治基础。“嘉定更化”之后,随着新儒家地位的巩固,书院不仅得到了新儒家的重视,而且逐渐为官方认可。  相似文献   
192.
教授委员会是教授群体参与高等学校决策的制度性组织,是一个依托基层学术组织的决策机构和为学校发展建设出谋划策的咨询机构,其决策的对象是与学术发展直接相关的事务。我国高校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是一项重要创新,它是深化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树立先进的大学理念、明确教授委员会的功能定位和运作规则,以及充分考虑该制度创新的成本是教授委员会制度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3.
唐代江州陈氏东佳书堂被誉为中国书院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但相关史料的抵牾让人怀疑东佳书堂在唐代创建的真实性。从新兴士绅阶层在地方事务的作用、科举制度对聚居家族的影响、陈氏家族聚居的婚姻关系等方面来看,陈崇在唐大顺元年(890)创建东佳书堂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4.
清代甘肃书院的发展,在时空分布和地域分布上有和全国发展相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在乾隆时期达到高峰,经过一段衰落以后,在同治和光绪时期又达到另一次高峰。  相似文献   
195.
书院作为中国历史上颇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以下突出的特征 :(一 )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二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 ,提倡教学相长。古代书院的这些教育教学特色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6.
本文对军队院校如何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提出了五项措施,即:树立适应任职教育的新观念;构建适应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适应任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章立制,实施严格、科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7.
上世纪初书院改制后 ,对书院的研究在断续中引向深入 ,经历了复兴、发展、沉寂、高潮等阶段后 ,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特研究对象和学科特色的书院学。通过书院学研究的回顾 ,对其发展趋势和现实意义展开多方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8.
雷阳书院兴建于明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它填补了当时雷州地区书院教育的空白,是振刷文风、挽救雷州地区文教颓势的一次尝试。雷阳书院"名始于元"的说法是对古籍文献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9.
福建的众多家族书院,历史悠久,地点也不一,但表现出四个共同之处:其一,创办主体均为士人,他们创建书院不仅是为教书育人,更是为传播和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其二,各地书院是多代家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三,书院按期举行的祠祀逐渐成为彰显家族精神的仪式;其四,官府以多种方式对民营书院适时地介入,推动了书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0.
农业高等教育未来课程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对课程建设具有导向意义,但是,相应的理论研究不足.高等教育中的未来课程是教育和社会综合运动的产物,研究未来课程是发展教育的重要课题.可以预见的未来课程大致有几个门类.为迎接未来课程,农林院校应做好积极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