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对王有三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的内容与编次进行了全新的分析评价,认为王有三先生所编的《中国善本书提要》治学严谨,学术性极强,其对敦煌学、蒙学的研究极富价值,给后学者极大的启示,并指出王有三先生研究中的辨真伪功夫和勤奋的治学态度,是学界的楷模。  相似文献   
52.
今年是<长白丛书>面世20周年,自<丛书>问世之初,本人就与<长白丛书>结下不解之缘,并在满族研究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与<长白丛书>以及全体编辑人员有着深厚的情结.本文就对此加以回顾,以献给<长白丛书>20岁生日.  相似文献   
53.
帛书易传之《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五篇所反映出的知识和思想观念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和一致性,这表明:它们同属儒家传授系统的易学;其内容来源虽略有先后,但可能经同一人之手整理;其最终写定 的年代当在西汉之初。  相似文献   
54.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传统训诂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又开启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成为训诂学上的模范名著。但不可否认,《古书疑义举例》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失误之处,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语法、校勘、词汇训诂、编排体例等方面的失误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55.
胡凤丹父子为清末著名刻书家和藏书家,他们穷一生精力刊刻的《金华丛书》、《金华丛书书目提要》、《续金华丛书》及《金华经籍志》,不仅对保存金华地方文献作出了不朽贡献,而且在目录体系建构方面也有独特建树。特别是胡氏父子为刊刻之书所作的题解,考证作者生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书的真伪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6.
《越绝书》作为越地越人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以宝贵的文本载体形式,记录了大转折时代——春秋之于越的历史。对于《越绝书》,从作者、版本、内容等,前贤近哲多有研究,成绩斐然。笔者关注的是《越绝书》所透露出的文化整合意识。认为,作为一部最早的地方区域史著,《越绝书》既有彰显越国文化精神的一面,也有吸收、认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的一面,其间透射着以主流文化价值观整合越地思想文化的认识与努力。  相似文献   
57.
赵凯杰 《理论界》2014,(5):145-148
作为儒家经典,《四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首先强调个人修身,逐步推己及人、推己及家,在家庭内部实现以孝悌支配的理想秩序,进而将家庭秩序上升到国家秩序,主张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政治。《四书》描绘的"修齐治平"秩序构建路径,为秦汉之后的帝国所不断效法。帝国现实的秩序在阶级结构上主要分为士绅、农民、商人,他们的行为规范、价值依归等遵循的都是《四书》中所展现的儒家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在帝国兴替之际,《四书》所主张的秩序理想又为帝国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58.
在近代经史嬗变的过程中,陈黻宸肯定了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尊经重史”思路。在此基础上,为应对近代学术和社会的变迁,他以史为媒介,调和今古文之争;赋予史学“道德之权舆”的功能,以史代经,实现经学的道德教化功用。这一“六经皆史”论的泛化,不仅为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提供了思路,也丰富了“新史学”运动。  相似文献   
59.
黄震云 《云梦学刊》2021,(3):40-42,61
楚武王向周王室请尊号不成,就自封为郢,作为楚国王城。从清华简《楚居》篇来看,称呼都城为郢是当时的表达习惯,屈原《哀郢》所表达的就是迁都时候的情境,哀郢就是悲国自伤之意。  相似文献   
60.
本文试通过对<诗经·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一句的种种解释进行分析与比较,说明解释的关键在于对"彼"的理解."彼"在先秦的用法有指示代词与人称代词之分,但在此句中"彼"作指示代词理解为佳.在对"彼"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探索用"彼"句型的基本用法并圆满地解释此句句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