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5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70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1.
凌叔华和萧红分别是京派文学和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进入抗战时期,两人都创作了一部带有强烈自叙传色彩的童年题材长篇小说,这其中有着惊人的巧合性和一致性。文章力图从对童年生活的遥忆、对人性、国民性的思考、对男权思想的批判、儿童视角的切入以及散文化的叙事文体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在叙事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42.
上海时期的前后经历,对丁玲的思想发展与创作实践至关重要。向警予、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是她先后结识的关键人物,促进了她的思想衍变。丁玲所处的上海时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指她于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后期是指她于1928年从北京重返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正是在后期,丁玲参加了“左联”和党组织,发生了思想质变,也在创作上获得丰收。上海时期的几年生活,在丁玲的一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甲骨卜辞中的“四戈”即指四方。殷都内的居民依居住方位分为“四单”,而“伍’’是最其层的居民组织。卜辞中的“四巫”指的就是文献中的“四灵”,即“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相似文献   
44.
现代文学"向左转"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而民俗叙事始终主动参与并推动此进程。丁玲是其中转得顺利成功的典型作家。在文学书写的过程中,丁玲始终以女性的视角,采撷婚姻民俗参与作品叙事,赋予作品以生活质感和历史厚重感,为我们总结现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婚姻民俗参与范式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45.
孝是先秦诸子为家庭和社会伦理所进行的理论设计 ,具有较强的生存功利精神。孝道在后世发展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本文试图透过先秦孝道之表象 ,探求其蕴含的生存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46.
对先秦“文武分职”问题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文武分职、将相殊途是战国时期职官制度建设上的重大进展与显著特色。本文则认为,就军政系统而言,文武分职现象早在殷商、西周时期就存在,并不始于战国;就军令系统而言,即使是在战国时期,文武相糅、职事兼摄的现象也在所多有,导致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治性质。  相似文献   
47.
汉武帝时征讨南越国,《史记》记载三路主力都是循岭北南下进军.照此实战经验,秦代征南越,当无《淮南子》所讲“分五军”之理.史学前辈吕思勉已经指出淮南说法的荒谬.据各可能的进军线路的地理、水文状况和地上考古的发现,驳正淮南的旧说,重新检讨秦征南越的线路和军事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48.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美学思想有特定的文化环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容具体可归纳为文质彬彬的和美、大象无形的质美、虚静空灵的意美、形具神生的情美以及五觉维度的全美等。这些珍贵思想给现代家具审美带来重要启示,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9.
从“二拍”的书名、序言、小引以及小说中的议论可以看出,尚奇是凌初小说理论的核心内容,凌初主张小说写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的新奇之事,反对写耳目之外的荒诞不经之事,凌濛初的尚奇观在小说批评史上极富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凌濛初认为“二拍”是一部奇书,“二拍”的新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题材的新奇,其次是情节的新奇,再次是观念的新奇。  相似文献   
50.
先秦学中,人格意识的强调、人格标准的定位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及《离骚》当中所体现出的人格内容,对社会及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