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5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70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高原、民族与宗教:清代西藏城市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一民  赖小路  付志刚 《民族学刊》2010,1(1):95-104,166
西藏地区城市出现较早,但发展相对缓慢。清代是西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商贸的发展,清廷对西藏统治的加强以及政教合一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都对西藏地区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清代西藏的城市多分布于河谷低地区域,呈现沿河流、湖泊分布的地域特征。西藏的城市空间布局也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寺庙等宗教场所成为城市的中心或重心所在。西藏地区的游牧经济也深刻地影响到城市发展进程,与内地相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形态不完善,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单一。  相似文献   
922.
李梦阳多负气节,为明代"前七子"领袖,是当时文坛的翘楚.受陇右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李梦阳表现出执拗个性、刚正不阿,崇尚气节、敢于担当的人格节操.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体现出以社会参与为核心的关学品质,具体表现为:(1)极力弘扬儒家的文学教化功能;(2)以复古求新变,达到提升士人精神的目的 ;(3)尚情贵真,散发出浓烈的庶民气息.李梦阳的文学创作传承"工部精神",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淳厚闳伟、刚毅强奋的风格.李梦阳以秦人而为"秦风",其诗中描写了秦陇地区特有的山川形胜、民俗民风等,均与明代中原、江南士人不同.凡此,显示出特定地域文化对作家人格心性的深度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923.
“新安杀降”素来被视作项羽暴行的代表和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论断似乎低估了秦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高估了事 件本身的效力。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兵卒,虽视死如归但却最没有国家观念,可谓是既不忠君也不爱国,唯恐秦法!而身处战争 环境的秦人更是对于军队之间的杀降屠城司空见惯。故而“,新安杀降”对历史走向的影响力恐不宜高估。  相似文献   
924.
从史书和历简来看,秦至汉初的后九月存在置于无中气之月所在年和上一年两种情况,因而其历法置闰不是简单的归余于终.论者以为这是采取将某一节气恒出现在某月作为置闰之原则,亦即固定节气置闰法,但今出历简存在明显的反证.根据史载和出土历简很容易将这一时段的所有闰年排出,从而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置闰遵循一个既定的经验序列.  相似文献   
925.
清代广东地区的文化发展空前鼎盛,文学创作和编纂工作非常普及,因此诗歌总集也是数量众多,成就斐然。其中,凌扬藻所辑《国朝岭海诗钞》是一部具有集大成意义的省级清诗总集。兹就该书的编选旨趣略作一番考察,冀为进一步研究清代地方类诗歌总集提供具体的参考。  相似文献   
926.
有清一代,礼学和礼教备受重视,几可比拟西周。清中叶徽儒凌廷堪有丰富的礼学思想,其礼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质和丰富的美学意蕴,可从三个方面呈现这一点:第一,凌廷堪礼学思想的核心是“以礼代理”,这是明末清初以来的“礼教主义”思潮的延续,礼教主义注重道德教化的感知性、情感性、切身性,强调礼教的象征性,这可从宏观上呈现凌廷堪礼学思想的美学特质;第二,立足于礼的感性呈现、礼的情性基础、礼的象征意义、礼的教化(美育)目标这几个基点,从美学方法论层面,重新结构其礼学命题,进而在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中呈现其礼学思想的美学意蕴;第三,通过与同时代的“宋学派”的代表人物方东树的礼学思想进行对比,进一步彰显其礼教思想中注重美学的奠基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