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4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59篇
民族学   162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792篇
理论方法论   193篇
综合类   386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352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台风导致的暴雨,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天气灾害之一,对西南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文献资料中的相关记载,利用台风登陆地点与路径的相关信息,重建了若干次影响到西南地区的强台风事件,并进一步研究了清代登陆海南台风的时间特征,发现登陆海南的台风序列在17世纪后半期与19世纪后半期都有一个明显的高峰期。而这两个高峰期与小冰期气温的两个谷值完全吻合,说明气温变化与台风系统活动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2.
晚清私寓是戏曲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它既是一种培养艺人、传承戏曲的组织,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形同歌楼酒馆。私寓弟子演戏之外,亦凭借自身姿色,兼营侑酒等娱乐活动,同时具有倡、优两种身份。因而,与普通的科班、戏班等传承组织相比,私寓在弟子的来源与选择、培养方式、师徒关系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色,并对后世戏曲的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堪称当代日本中国学代表的村田雄二郎出版了大量涉华著述,从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对鸦片战争至清末的清廷国家观的变迁做了阐释,由"天朝定制"、"家国同构"、"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等论点构成了其理论架构,与我国史学界的相关研究相比,角度新颖,确有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日本学者的立场也不乏偏颇之处,作者在对其批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4.
“重陆轻海”与“通洋裕国”之海洋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朝正处于世界性海洋历史发展的"千古变局"时代,但统治者沿袭传统模式,在立国思想上"重农抑商"、"重陆轻海",在国防战略上以"禁海"代替海防,禁海迁界、"守土防御",反映其海洋观念的淡薄;而东南沿海地方官员,尤其郑成功"通洋裕国"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显露出"以商立国",向海洋空间发展的意涵;传统时代"重陆轻海"与"通洋裕国"所反映的海洋观念,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但大航海时代,海洋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影响到世界历史走向和发展格局时,"重陆轻海"观念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会因此而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65.
法庆起义是北魏延昌年间由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一次沙门暴乱,因其自号"大乘",也称"大乘起义"。学界一般认为法庆大乘起义是弥勒信仰组织的暴动,对"大乘"一词的意义多从教派以及与小乘佛教相对的大乘观念来理解。但是从当时流行的佛教思想及经典背景来看,其自号"大乘"及起义的理论依据是直接来源于当时流行的《大般涅槃经》,与弥勒信仰无关联。  相似文献   
66.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特点,诗词中频繁用典素有掉袋书之称,在宋词中用典,往往成为作家才学的展示手段,典故使词在内涵上增添了许多文赋的色彩。它成为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苏轼词中典故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67.
赫德在中国工作长达52年,他兴办了近代海关,使关税成倍增长;设置了近代助航设备,便利了航运;创办了近代高等学校,设置了天文台、物理实验室;翻译了西方书籍,引进了西方科技;兴办了近代邮政,为中国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成效卓著。他曾受到清政府多次表彰,官至太子太保,以肯定他为中国近代化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8.
在我国历史上,汉族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也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封建文化,曾赢得过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可,并对他们的文化给予过各式各样的影响,由此不断地增进着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一致性、共同性与亲缘性,这是产生中华民族之凝聚力的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历史现象。 回儒对话就是这个历史现象中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正是回回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时刻,这时及后来,一批经儒兼通(或曰四教即伊斯兰、儒家、佛和道兼通)的回回伊斯兰学者如王岱舆、马注、刘智和马德新等,在致力于汉文伊斯兰文化译著的同时,也开启了回儒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对话之门。  相似文献   
69.
本文考证了明清时期山西、江西、奉天、湖北所属州县14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70.
本文考证了明清时期甘肃所属州县15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