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3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257篇 |
理论方法论 | 62篇 |
综合类 | 1382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111篇 |
2011年 | 119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161篇 |
2006年 | 140篇 |
2005年 | 129篇 |
2004年 | 128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象征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不是无生命的对象.它特别关注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融合.通感隐喻被象征派诗人发挥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为其语言风格的标志.象征主义对通感隐喻为何如此青睐?本文运用文学批评和认知语言学理论,通过分析象征派诗歌中通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哲学基础及审美特征,阐释其中的缘由. 相似文献
42.
宣奉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20-24
本文对《陈独秀诗存》的内容作了分类研究,着重对其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内涵和战斗精神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陈独秀在现代中国诗歌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43.
刘艳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10-13
文人分司东都对文学创作及洛阳诗歌唱和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唐诗人韩愈分司东都期间,在洛阳任职或居住的孟郊、卢仝等人与之进行了较多的诗歌酬赠唱和。同时,洛阳便利的交通条件、韩愈在文坛的影响及其喜欢奖掖后进的作风也吸引了贾岛、刘叉、李贺等人。诸多诗人在此会聚,促进了韩孟唱和群体的形成,并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共同的诗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4.
丛玲玲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82-86
及第诗指以进士及第为题材的诗歌。唐人及第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士子应试中第后的言志抒情之作,一类为出自他人之手的及第贺赠之作。其丰富的情感内涵、惯用的意象组合、独特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及第诗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45.
陶渊明的诗歌,无论是表现其做事态度的,还是表现其为人态度的,都体现出一种令人觉得欢喜、亲切的人情美。而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委运自然的人生观、任真自得与平和实际的人格特点,则是这种人情美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6.
本文运用生态美学原理,从磁州窑诗词生态叙事、生态意境、生态精髓等方面阐释磁州窑诗词绿色写作中蕴涵的生态智慧,以期开拓磁州窑诗词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47.
汉代文人五言诗有着作者丰富的交际意图,这些交际意图是通过诗歌中的前景化设置和话语暗含表达出来的。"游子"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仕途的追求;"思妇"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爱情的渴盼。从话语暗含的角度来看,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思妇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追求仕途的寄托之作。 相似文献
48.
搞要:新诗运动的时代背景,造成了演进历程中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在功能上新诗追求强化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号召力,在结构上新诗需要保证审美愉悦性和耐读性,新诗的发展历程遂形成摆动在结构与功能二者间的轨迹。在新诗运动中,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是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它显示了求实创新的新诗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49.
李白和白居易对日本古代和歌与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知国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5):90-93,104
李白与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伟大诗人,他们光辉灿烂的伟大诗篇不仅在一代代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中流传下来,鼓舞和激励着汉民族的子孙后代,还给日本的古典和歌与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李白与白居易的伟大诗篇给日本的古典和歌与古典文学赋予了汉文化的底蕴,从而论证先进高度的文明向原始低级的文明传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0.
诗谶作为诗歌阐释方式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对诗歌创作及其阐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人对诗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诗谶文献,而且将诗谶广泛地运用于诗歌阐释当中,这种现象与宋人特殊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学术风气以及诗学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宋代笔记诗话中的诗谶文献作细致分析,以多重视角对宋代诗谶进行类型划分,解析其阐释心态,这对研究诗谶与宋代诗歌创作和诗学阐释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