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9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03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再论"摄提贞"--就屈原生年及其他问题答潘啸龙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生年研究中,"摄提贞于孟陬兮"一句至为关键.而对于此句的解读又是众所纷纭,本文以"贞"为正,以汉初元年为推算的标准年,并对相关的基本问题一一作答.  相似文献   
102.
刘小中 《学术交流》2002,(6):114-118
“文腔革命”的概念来自于瞿秋白。“文腔革命”思想是瞿秋白文学革命和语言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提供“文腔革命”的动因是基于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否定性判断、对创建“新中国文”的展望和对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注。究其内容 ,既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客观分析和评价瞿秋白“文腔革命”思想 ,对于深入了解瞿秋白的文学思想 ,促进今天的语言改革都有一定的认识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屈原的思想、精神对于王充产生了相当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对天、天道的看法上 ,对人德行的评价上 ,博学兼容、主体自觉的精神上 ,对时弊的揭露、批判精神上。这种思想上、精神上的影响对王充思想的形成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正是由于王充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屈原精神在浙东学术中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4.
一祖多宗现象,是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特色。屈原在《离骚》起句就寻根认祖,意在表明自己和楚怀王共为颛顼之胄,有一脉相承、休戚与共的关系,希望怀王能接受自己的赤子忠心,体察自己改革荆楚弊政,实现统一大业的苦心。  相似文献   
105.
<渭城曲>是唐代一支送别的歌.中唐时已广为传唱.<全宋诗>、<全宋词>中的有关歌吟,反映出<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及传播情况,对其歌唱者、歌唱声情、歌唱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述及.在宋人的诗歌创作中,<渭城曲>已形成专门的一"体".分析这一典型个案,诗歌歌唱在诗"体"形成中的意义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6.
清嘉庆年间 ,岳麓书院创建屈子祠 ,改变省城无屈原专祠的局面 ,使“湖南乃屈贾之乡”得以名实相符。此举的文化意义有二。一是将湖湘忠诤爱国的优良传统由北宋上溯于楚国与西汉。二是将岳麓学术由朱熹、张木式向上溯于周敦颐 ,最终确立了湖南学术道统  相似文献   
107.
《明妃曲》二首饱含着王安石对社会人生的慨叹,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它对昭君命运进行了新的评价,倾注了作者满腔的同情和赞誉之意,因而该诗立意新颖且迎合了北宋天下太平歌舞欢娱佳人侍奉的时尚,而为毛延寿翻案是王安石反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诗中还批判了汉元帝好色、不识人才的本性。《明妃曲》在描写昭君形象及寓事于议论等方面充分显示出其艺术奇特的一面,历史存在与当代意义的结合是该诗真正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8.
瞿秋白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才气横溢、感情丰富的诗人.在他的身后,留下了近30首旧体诗词.从创作时间和内容来审视,可以将这些诗作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表达诗人"士的阶级"没落的身世喟叹,探索真理和追求理想的感物吟志,对千夫所指丑类的讽谕挞伐,身陷敌方囹圄的坦荡胸怀和复杂情感.瞿秋白的旧体诗词,以细腻而复杂的情愫、悒郁而委婉的格调、绚丽而严谨的辞章为世人所称道,给人以"无一不佳"、"并世无两"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09.
湘西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社区组织,如湘西的瞿氏家族是一个规模适中的土家族家族。从瞿氏家族结构的现状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 必须因势利导, 趋利避弊,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渔父》反映的是屈原沉江前生活的一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 ,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种是佯狂玩世 ,逃避现实 ,但并非黑白不分 ;一种是明辨是非 ,宁死不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