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253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108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以词为曲的创作风气,是传奇戏曲文人化的产物,尤以郑若庸等吴中曲家的创作最为突出。他们重视文词的典丽藻饰,集中反映才士的文人才情,同时又呈现出较为浓郁的吴中色彩。这既源于受当时后七子崇古观念的影响,着重于文辞修饰的功力,同时又得力于文坛盟主王世贞等人的鼓吹。  相似文献   
942.
Siu Leung Li 《Cultural Studies》2013,27(3-4):515-542
‘Kung fu’, as a cultural imaginary consecrated in Hong Kong cinema since the 1970s, was constituted in a flux of nationalis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kung fu imaginary found in Hong Kong kung fu cinema is imbued with an underlying self-dismantling operation that denies its own effectiveness in modern life, and betrays an ‘originary’ moment of heterogeneity, an origin of itself as already ‘impurely Chinese’. Having been British-colonized, westernized, capitalist-polluted and culturally hybrid, Hong Kong's relation with ‘Chineseness’ is at best an ambivalent one. This ambivalence embodies a critical significance of Hong Kong as a defusing hybrid other within a dominant centralizing Chinese ideology, which is itself showing signs of falling apart through complex changes imposed by global capital. Hong Kong's kung fu imaginary, which operates in a self-negating mode, is instructive when read as a tactic of intervention at the historical turn from colonial modernity to the city's reluctant return to the fatherland. The kung fu imaginary enacts a continuous unveiling of its own incoherence, and registers Hong Kong's anxious process of self-invention. If Hong Kong's colonial history makes the city a troublesome supplement, then the ‘Hong Kong cultural imaginary’ will always be latently subversive, taking to task delusive forms of ‘unitary national imagination’.  相似文献   
943.
张汝舟先生系统梳理了从观象授时到四分历产生的全过程,建立简明实用的星历观,还原四分历的算法,首创史学研究中“三证合一”的系统方法。他的理论解决了汉以前天文历法中的诸多疑难问题,成功运用于西周纪年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整套理论建立距今已有六十余年,置于今天蓬勃兴起的天文学史研究中,依然是独树一帜的。文章从张汝舟先生厘清“岁星纪年”“三正论”的迷雾,阐明“中流伏内”是古人定量描述星位的方法,观象授时几部要籍的比照释读,揭开“三统历”的真相,发明四分历的修正算法等几个方面具体阐释汝舟先生对古代天文历法、古史年代学研究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44.
叠音比单音更具表现力,对仗的叠音又比单句的叠音更具表现力。杜甫深谙此道,在他的诗中大量使用了叠音对仗,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利用叠音的摹声功能营造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利用叠音的状物功能营造形象生动的意境美,利用叠音的启发功能营造富于联想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945.
朱熹在《楚辞集注》与《楚辞后语》中,因研究《楚辞》的需要而选录、注释、评论了一些汉代诗歌和辞赋。其编选旨趣颇受晁补之的影响,青睐抒情写怀及思想雅正之篇什,所作注释简明扼要,瑕瑜并见,而影响甚大。朱熹在品评两汉诗赋时,崇尚古朴自然,反对靡丽夸张,表现出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而其对司马相如、扬雄、蔡琰等人的人格评判,显然有以道德批评代替文学研究的倾向,表现出理学家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46.
刘培 《晋阳学刊》2005,(3):107-110
北宋后期,辞赋在点缀文人生活方面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辞赋与文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也促进了辞赋的发展。在当时,文人雅事常有辞赋等来助兴。赠答、赠别、吊死问生的赋在当时颇为流行。在表现燕居生活的艺术性方面,辞赋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文人们还喜欢用辞赋来表现对书画的看法,他们优游的园中小亭、草堂台榭,点缀雅趣的砚、茶、酒、药,也是辞赋表现的重要题材。文人们也喜欢品评前代和当代的辞赋作品,以显示才学,展示胸襟识力。辞赋创作与文人文化生活的密切结合,开拓了辞赋的表现范围,深化了辞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辞赋议论化倾向和科举改制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了辞赋内容与风格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947.
傅斯年与钱穆三十年代曾有来往,后因史学主张等分歧而产生矛盾。他们的交往和矛盾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中不同学派的汇合与分离,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梳理他们的交往和分歧,对于认识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和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8.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武侠电影在这百年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近百年来老百姓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中国最具特色、发展最为成熟、最具竞争优势的商业电影类型。本文试图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内在美学特征和美学思想,认清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对未来武侠电影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9.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晚年的行踪一直不明。但从一些文人的记载中,可以推导出沈复45岁后的大致生活轨迹:45岁随清使节出使琉球,47岁到48岁退居故里,49至60岁馆于如皋,61岁后返回故乡并终老于乡。  相似文献   
950.
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屈原与伍子胥出身相同,经历相似,容易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伍子胥是屈原的精神导师之一。屈原多次赞扬伍的忠贤正直,表示要浮江入海,追伍殉国。屈原自沉日期与伍子胥自刭日期亦很可能相同。因此,端午节纪念的人物应首推伍子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