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10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22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01.
屈原是中国古代逆境人才的典型。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九章》《天问》等诗篇中,表达了一系列关于人才的观点,构成了屈原的人才观,其主要内容一是“内美”与“修能”并重的人才标准观,二是“求索”与“遇合”并重的人才作为观,三是“去谗”与“改俗”并重的人才环境观。随着屈原作品和精神自古至今的广泛传播,他的人才观已经产生重要影响。屈原的人才观是我国人才学界应予重视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2.
屈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他的人生沉浮与楚国的兴衰荣辱相联,特别是在他的中晚年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而造成异常心理,表现为焦虑、情绪躁狂、亢奋和绝望等症状。这种异常心理对其创作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相似文献   
103.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由于有着与屈原类似的资质才能、时代境况、理想追求及政治遭遇,故他们对屈赋皆有着不同程度的接受。考察柳、刘赋作,他们在承继屈赋关心时政之忧世情怀、嫉恶刺邪之批判理念、九死未悔之斗争精神及志端行直之高尚人格等方面有着相同的一面。然在赋体形式、创作方法、内涵特质、赋作精神和赋体发展等诸多层面,他们的认识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4.
训诂结论的可靠取决于论证的有效。有学者认为《论语》"植其杖而芸"指水稻中耕除草培苗。这是以或然为必然,不能成立:水稻当时未占主要地位,"耘""耔"并非水稻中耕特有,《天工开物》特指水田以手拔草的"耘"不能用以衡量上古文献,出土汉代文物既有水田耘田又有握锄除草,断言"植"不能释为"放置",不符合语言实际。有学者认为此"杖"是"犁杖"。这是以特殊为一般,不能成立:释"杖"为"犁杖"是偷换概念;所谓"古人关于耘、耔的训释恰与犁杖耕耘禾垄的作用相吻合"这一证据,既不符合铁犁历史,又不符合古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105.
再论"摄提贞"--就屈原生年及其他问题答潘啸龙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生年研究中,"摄提贞于孟陬兮"一句至为关键.而对于此句的解读又是众所纷纭,本文以"贞"为正,以汉初元年为推算的标准年,并对相关的基本问题一一作答.  相似文献   
106.
刘小中 《学术交流》2002,(6):114-118
“文腔革命”的概念来自于瞿秋白。“文腔革命”思想是瞿秋白文学革命和语言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提供“文腔革命”的动因是基于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否定性判断、对创建“新中国文”的展望和对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注。究其内容 ,既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客观分析和评价瞿秋白“文腔革命”思想 ,对于深入了解瞿秋白的文学思想 ,促进今天的语言改革都有一定的认识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屈原的思想、精神对于王充产生了相当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对天、天道的看法上 ,对人德行的评价上 ,博学兼容、主体自觉的精神上 ,对时弊的揭露、批判精神上。这种思想上、精神上的影响对王充思想的形成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正是由于王充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屈原精神在浙东学术中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scursive peregrinations of the ‘Han’ category in the writing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theoretician and activist Qu Qiubai. In the papers he wrot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30s dealing with the questions of language and writing, the author made singular use of the concept ‘Han’ to talk about the language/writing of the ‘Han’ (Hanzi, Hanyu) as a racial or ethnic group (Hanzu). Qu elaborated a discourse which articulated and mobilized, sometimes in a contradictory manner, the ‘Han’ category both as a ‘race’ and as a social class. Going beyond the race/class dialectic, I will try to show that these texts question the territorial, cultural and ethnic boundaries of ‘China’ and its homogeneity. Following this argumen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Qu's attempt to define ‘Chinese language(s)’ helps us to elucidate the complex articulation between China as a discursive and spatial category, the ‘Han’ category, and the other nationalities in the Chinese space. By questioning the homogeneity of the linguistic identity of China, using the word zhongguohua, Qu Qiubai unveiled an unstable and fragile imaginary relative to China and its so-called majority ethnic group, the Han.  相似文献   
109.
屈原名、字辨正——与黄毅、张培恒诸君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名"平"、字"原",而不是名"原"、字"平".我们在深入剖析<史记>、<文选>等同一文献内部易被误解的表述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献的相关记载,从根源上就有关疑难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还对往哲时贤提出的疑点逐一予以辨析,试图从源与流两方面全面彻底地解决屈原名、字疑案.  相似文献   
110.
屈原生年辨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文 《云梦学刊》2009,30(4):50-55,62
《离骚》首段自叙是我们推断屈原生年的重要根据。“摄提”应是指岁星,“孟陬”指孟春陬月,日在营室陬訾,为夏历正月。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辨析,屈原当是生于公元前351年夏历正月初四(或初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