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8篇
民族学   25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00篇
社会学   5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71.
贺慧霞 《阴山学刊》2009,22(3):63-67
中世纪晚期,随着英国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英国社会宗教意识发生演变,反教权思想渐渐产生。其原因有:英国的教会传统有别于西欧大陆,王权相对强大;天主教会腐败混乱、威信扫地;中世纪传统的基督教思想受到挑战,包括黑死病的传入对西欧整个社会人们心理的影响、神秘主义出现和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2.
禅宗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产生也使中国的宗教发展出现重要分化,即在"教下"之外,另立所谓"教下别传"的"宗门",形成"宗"与"教"的分化.中国禅宗的"宗旨"集中体现为"遗世独立"和"以智启信"两点,其目的在于反对宗教世俗化.禅宗的这一思想在总体上造就了中国宗教的独特精神风貌,对于我们今天加深对宗教的认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3.
卢梭通过对整个西方基督教传统的检讨,提出了"公民宗教"的思想,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宗教对一个政治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二,基督教本身并不适合作为"公民宗教".只有当一种宗教信仰本身不但能够重新树立起"仁慈的、全能的上帝"的至高权威,而且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社会道德与自身职责的遵从和热爱的时候,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宗教"而确立起来.虽然公民宗教起着整合社会大众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作用,但其绝不游离于世俗社会之外,更不会与世俗的政治权力相对立.  相似文献   
74.
从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看靖国神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领导人不顾亚洲邻国的反对而坚持参拜靖国神社,这不仅是由于他们错误的历史观决定的,而且是由他们自欺欺人的所谓日本宗教文化特殊论所自我误导的。文章侧重从日本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靖国神社问题及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精神构造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75.
原始宗教下荔波水族民俗体育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等,从原始宗教的视角对居住在荔波县境内的水族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信仰原始宗教的荔波水族,民俗文化、民俗体育文化与原始宗教密切联系,这原始纯朴的信仰使其观念、思想、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76.
以宗教名义进行社会动员,是当代全球恐怖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动员下的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恐怖主义的主导势力,并经历了三重路径,且每条路径中都表现出国际“安全阀”遭到双重的破坏和挑战。梳理当代国际恐怖主义因“宗教动员”而泛滥的路径,可以为国际反恐提供某种思路,从而消除恐怖主义进行“宗教动员”的不良后果,并优化良好的宗教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7.
《失乐园》是17世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杰出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是弥尔顿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通过运用宗教题材,作者曲折地表达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精神。而撒旦这个形象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体现。诗人通过对圣经故事的改编反映了其在王政复辟后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始终不渝的态度。在长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反抗权威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长诗通篇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78.
王岱舆所谓"正教",即伊斯兰教.所谓"正学",就是以伊斯兰教经训为内容和对象的学问.也就是说,有关伊斯兰教的宗教知识就是所谓"正学".明清之际的穆斯林学者从伊斯兰教立场出发,以弘扬伊斯兰教义为宗旨,在探讨"正教"与"正学"时,有时涉及对于儒释道各家思想学说的批评和议论,为我们提供了伊斯兰教关于该问题的一种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79.
中国早期宗教祭祀及其乐舞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演等戏剧因素。巫觋在此类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颇似今天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为孕育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虚拟的装扮性和心理的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远古时代宗教祭祀仪式中孕育出的戏曲萌芽,由于先秦礼仪文化理性精神的发展,并未能进一步演进,虽然荆楚歌舞中戏剧萌芽保存下来,但只能转化为理性文化改造的宫廷祭曲,或保留在少数民族的泛文化宗教习俗之中。  相似文献   
8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et and social capital building within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which are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foci. Building upon theoretical insights provided by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recent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social capital and relig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have (re)structured their norms, values, and practices of religious community in light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Internet into their congregational life. Drawing from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Christian and Buddhist religious leaders in Toronto,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major relationships in which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social capital may be understood, that is, complementary, transformative, and perverse relationships.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re tra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relatively high stocks of social capital, yet findings here suggest that their communicative norms, values, and practices are changing to a varying extent.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capital building is largely complementary; however, the Internet is perceived by some to be a 'mixed blessing', facilitating the potential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that affect community norms while leading to the dispersion of religious ties that could undermine community solidarity. Thus, contrary to earlier studies that have documented no evidence of innovations involving the re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mission or services, findings here illustrate how some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have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ir calling and restructured their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to spur administrative and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Like other organizations,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re not insulated from technological changes including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net. This study clarifies and identifies key ways in which the distinct spirituality, cultural values,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and norms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fluence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that constitute bridging and bonding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in this dot.org era of fai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