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61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1068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张平的叙事风范 ,在“晋军后”时代的山西作家群里 ,最具“主旋律”特色 ,这一点 ,秉承了“山药蛋派”老一辈作家紧扣时代脉搏 ,为百姓立言的创作品格 ;同时 ,他的叙事 ,在同代山西作家群里 ,又最富激情个性 ,这一点 ,与老一辈和同辈山西作家风格迥异。两点的结合 ,构成张平叙事风范突出的美学特征———追求阳刚美、崇高美。这种美学特征的追求 ,植根于黄土文明的腹地文化 ,在后现代文化的不断浸染中 ,凸显着“抵制场”的风采。  相似文献   
62.
中国人具有重史的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使得中国文学的想像性叙事先天发育不足,同时形成了先秦时期"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叙事观,并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正是以跌宕波澜的情节在改变着这种叙事观的同时,积极弥补着想像性叙事先天发育不足的缺陷.正是这种改变和弥补,显示出才子佳人小说非凡的叙事学意义.  相似文献   
63.
儒家的艺术观在孙过庭的《书谱》里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继承。《书谱》的书法理想是"中和美",即提倡书法中"情"与"法"、"骨力"与"妍媚"等的和谐统一。《书谱》对书法的人格主义批评也受儒家艺术观的影响。此外,《书谱》"质以代兴"、"异质同妍"的书法风格观也来自儒家美学。  相似文献   
64.
中国美学思想产生的根源何在?这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中没有详尽而明确解决的问题。西周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大时代,有西周的文化的昌明,才会有中国美学思想的繁荣隆盛。可以说,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观念和范畴都是在西周萌芽和成形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敬天保民的社会观念,宗教礼仪的文化制度,所彰显的理性、人文精神,是孕育中国美学的胚基。形成了中国美学以德为美、重视人格、推崇生命精神的审美取向。这是中国美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美学观念的独特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65.
美的发生与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美的发生与人类无关,它来自一种超自然的力。人类审美活动则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心理基础的形成,必须经历以下重要阶段:一是由感性能力向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二是由群体情感向个体情感的过渡。  相似文献   
66.
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剧美与崇高美.世纪上半叶,作家多以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为视角,一方面描写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或斗争的悲壮,另一方面也揭示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下半叶,工人阶级地位虽根本改变,但工人们为正义斗争而牺牲的悲剧仍成为作家表现的对象.同时,各时期工人形象和他们的精神境界成为作家笔下崇高美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67.
凌叔华和萧红分别是京派文学和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进入抗战时期,两人都创作了一部带有强烈自叙传色彩的童年题材长篇小说,这其中有着惊人的巧合性和一致性。文章力图从对童年生活的遥忆、对人性、国民性的思考、对男权思想的批判、儿童视角的切入以及散文化的叙事文体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在叙事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68.
在儿童诗构建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反映儿童的现实和具体的生活,但更需要有充分的想像,才能更好地满足儿童的想像发展的需要,它应表达儿童的爱心、热情、单纯,扩展儿童活泼的幻想.当代儿童诗诗人一直致力于对于儿童诗纯美的想像空间的构建,他们都极力张扬儿童的想象力,运用单纯、清新的意象来构筑儿童透明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69.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德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在继承我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德育的理论,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提出了“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的德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些思想至今仍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为现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0.
自由的人如何实现?——席勒与马克思的回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认为现实的人的异化是人性的分裂和堕落造成的,通过审美和艺术教育可以恢复其自由、完整的本性。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者,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和异化构成劳动的两面,劳动创造了美,也使劳动者异化,异化的现实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异化的消除必须依靠劳动实践,因为异化的产生和扬弃走着同一条路,共产主义作为美的肯定正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是人的本性的全部复归和自由的完全实现。与席勒的抽象的理论思考不同,马克思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出发,彻底告别了机械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认为实践是消除人的异化,通达人类完全自由的共产主义的唯一出路;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主体(人)以及活动本身,都是感性的。这使马克思美学蕴涵着现代性的气息,从而与席勒形成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