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3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7篇 |
人口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157篇 |
理论方法论 | 30篇 |
综合类 | 623篇 |
社会学 | 66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崧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5):38-41
欧洲中世纪盛期的拓殖运动意义重大.它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市场的创建、城市的兴起,极大地增加了社会财富.同时,它减缓了人口压力和阶级矛盾,促使封建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而且,它还促进了欧洲整体的兴起. 相似文献
62.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对汉语的全面反恩是“言文一致”的现实起点。前者还是在旧有的规范中创作,后者却创立了现代白话;“文学”观念的革新是“言文一致”的实际成果。前者推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型,但后者才经由现代汉语建立起现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63.
"五四"后,封闭国人心灵的精神枷锁被进一步砸烂,西学以更猛烈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涌入中国.西方伦理学便是在这一时期以多种途径大规模传入中国,翻译西书、著书介绍、撰写文章;邀请欧美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来华讲学;西方伦理学进入中国大学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得以传播,这些都成为西方伦理学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4.
启蒙主义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兵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38-41
英国18世纪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启蒙主义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世纪前半期,以启蒙主义理性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思潮统治英国文坛,并促成了散文的兴盛和小说的兴起。诗歌的创作也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到了18世纪后半期,新古典主义思潮开始衰落,感伤主义开始流行,英国文学中也出现了感伤主义诗歌、哥特式小说等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65.
王献玲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1):36-39
五四运动是由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思潮催生的。自由主义以其特有的个性解放、独立人格、自强意识、民主觉悟的魅力 ,引导了五四新思潮 ,开启了五四新文学 ,改良了北京大学 ,造就了五四摇篮 ,并最终催化了五四爱国运动。而运动发生后 ,自由主义分子则又一直战斗在第一线。研究、肯定自由主义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有助于我们澄清历史真实面目 ,弘扬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66.
史云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8-54
杜威于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应邀来华讲学,对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作出了理性的评价,对其未来走向给予了前瞻性引导,深刻地影响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杜威对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表示担忧,主张感情与理性相互配合。既反对一味的守旧,也反对盲目的趋新,提出中西文化折衷调和的主张。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缺少和平建设的环境,也由于杜威自由主义实用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缺少理性的对话,杜威思想不可能承担起改造中国社会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67.
王建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18-22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者寻求自强的一种努力,科举考试在这时也得以复兴,并迫于时局而进行了变革的尝试。但由于这时期的科举被赋予了化解社会危机的政治重任,晚清统治者企图以功能之需去强化科举,不仅没有因时救弊,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清朝科举固有的弊端,直接导致了清末科举被废除的命运。 相似文献
68.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6-12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吴宓等留美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思、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又不赞成以西方晚近某家某派标举西方文化的文化观,而是主张新旧相对论,认为古今中西文化当明其源流,融会贯通,以建设真正的新文化.学衡派现代性源自传统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现代化即西化的立场构成对立互补的关系,代表着另一种文化启蒙,当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69.
陈丽华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2):62-64
甲午战后,湖南有识之士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提出了"文明排外"的主张,这种思想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文明排外"是湖南维新运动的指导思想;二、"文明排外"思想对清末民初相关社会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湖南"文明排外"思想是整个"文明排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70.
吴倩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124-128,133
毛泽东的农民观对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又是反映毛泽东农民观的一篇重要文献,毛泽东对此文作过多次文字和内容上的修改,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版本系统,而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必定会提炼出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该文其中几个重要修改版进行逐字逐句地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的农民观,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背景的变迁,其农民观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