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11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869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综合叶燮《原诗》的研究资料发现,关于其本体的论述,形成了“胸襟”本体论、“气”本体论、“理”本体论、唯物主义本源论、主客体系统本体论等,这充分说明叶燮《原诗》的本体是不确定的,从而导致他的诗学体系不完备。由此反思中国文论的失语现状,可以从确立核心范畴、加强理论推阐、创新文论话语三个方面,来进行本土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42.
初盛唐时期的东北边塞诗创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为代表;第二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第三阶段以高适为代表。东北边塞诗具有丰富的内容,情感基调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将陈子昂、高适的东北边塞诗与开元、天宝时期的西北边塞诗相对照,会发现前者写边疆负面现象较多,情绪不及西北边塞诗高昂。这种差异,只有统观唐代武后至玄宗后期从国家西陲到东北的总体边疆形势、民族关系态势以及朝廷的应对策略.将相关诗歌置于初盛唐时期总体民族关系态势影响下的各战区实际状况之中,方可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3.
20世纪,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下,《诗经》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萌芽。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萌芽”本身却包含着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思想之“萌芽”的发展层次与基本内涵。并以《诗经》为线索,进一步探讨周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4.
唐代诗人司空图的<诗品>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因影响巨大而占有重要地位,其解读已难,英译更难.王宏印教授推出新的<诗品>英译,通过多种翻译手法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美学追求.文章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译诗的形式、音韵的补救、意美的再现等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分析归纳了王宏印教授<诗品>英译的艺术技巧与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45.
意象派诗歌不仅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起点,还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催生了五四时期中国的白话诗,更参与了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的建构。本文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对英美意象派诗歌在30年代中国的译介进行梳理,以期揭示它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46.
作为南宋词坛较早大量写作咏物词的词人,姜夔对咏物词倾注了浓郁的深情与毕生的心血。本文将姜夔的咏物词作置于咏物词的发展流变中加以考察。姜夔在词作中融入江湖漂零之感、对失落恋情的追忆之思、对国事衰微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其咏物词作较之前人有了新的特质。姜夔咏物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立意深远、含蓄蕴藉;字琢句炼、音节谐婉;虚处落笔、追求神似;幽韵冷香、清虚淡雅。姜夔的咏物词受到后代词人的激赏,并为南宋遗民词人树立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47.
表宋风,兴蜀学--刘咸炘重修《宋史》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学者刘咸炘立意重修<宋史>,目的有二,一是表彰"宋学",二是中兴"蜀学".他之所谓宋学,主要是指浙东学术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一派的史学传统.刘氏认为,宋代蜀中史学大盛,元后而衰,清末民初"宋风"渐为复兴,重修<宋史>正得其时.  相似文献   
48.
《新诗杂话》是朱自清先生研究中国现代新诗的一部著作。朱先生在这部诗学著作中,坚守诗歌文本的分析,坚持对诗歌意义进进缜密详实的“解读”,并认为这是新诗研究的基础。论及范围宽泛,富于创见性,是这部著作的显著特点。以“解诗”为出发点,《新诗杂话》探讨了诗与感觉、诗与哲理、诗与幽默、抗战与诗、诗与建国、诗的形式、歌谣与译诗、新诗的进步性、新诗的发展趋势等诸多关系,平实而深刻,精确而简洁,“将深化为浅”是《新诗杂话》最富于生机与活力的语言叙述原则。  相似文献   
49.
苏、黄、陈三家是宋"以才学为诗"的代表人物.而在此前,则有王安石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尊定了基础.荆公诗之用典,不外袭意与袭辞二端.其手法,或直用,或化用;或显用,或隐用;或概用,或摘用;或正用,或反用.如玉盘走珠,灵活多变,而皆为我所用,见出其本领之大矣.王安石可以称为宋人"以才学为诗"第一人.  相似文献   
50.
齐梁体诗是盛唐诗人在近体律诗定型后刻意仿效齐梁诗风或诗律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岑参《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诗不仅在表现题材和诗情、诗境等方面效齐梁赠妇寄闺之作,而且在写法上也通篇皆对、假物比象,充分体现了齐梁体绮秀映带的艺术特点。王昌龄《诗格》齐梁调声条反映了盛唐人对齐梁体诗调声之术的初步认识和理论总结,后人谓唐代即有齐梁调诗是对此书原文的误读。杜甫戏作的吴体诗《愁》与唐人所作、所论齐梁体在诗歌体式和格律方面均有显著之差异,吴体与齐梁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体。盛唐人之所以不太热衷创作齐梁体诗,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时人普遍对齐梁绮靡诗风和严苛诗律持批判态度是其中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