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82篇
  免费   772篇
  国内免费   320篇
管理学   4205篇
劳动科学   71篇
民族学   64篇
人才学   182篇
人口学   449篇
丛书文集   2067篇
理论方法论   402篇
综合类   9856篇
社会学   408篇
统计学   4670篇
  2024年   198篇
  2023年   693篇
  2022年   801篇
  2021年   758篇
  2020年   720篇
  2019年   756篇
  2018年   446篇
  2017年   787篇
  2016年   958篇
  2015年   946篇
  2014年   1363篇
  2013年   1302篇
  2012年   1493篇
  2011年   1500篇
  2010年   1434篇
  2009年   1479篇
  2008年   1551篇
  2007年   1124篇
  2006年   921篇
  2005年   820篇
  2004年   516篇
  2003年   439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首先从产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渠道出发,构建了金融变量、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后视型经济模型。接着利用双伽马先验下的贝叶斯方法,估计了中心化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测度了不同金融变量通过产出渠道对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最后,基于谱分析测度了所构建中国金融状况指数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双伽马先验下的中心化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在估计模型对应参数时可以较好地识别时变参数和非时变参数。第二,不同金融变量对中国金融状况指数的动态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货币供应量和房地产价格对金融状况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大,而股票价格、利率和汇率对金融状况指数的影响权重相差不大,其中股票价格对金融状况指数的影响权重波动大于利率和汇率。第三,从金融状况指数的变动趋势来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现仍然依赖数量型传导渠道,但是相比21世纪初,中国货币政策对价格型传导渠道的依赖有所上升,反映出中国近年来的金融改革是有成效的。第四,谱分析结果和滚动式外推预测结果显示,所构建的金融状况指数对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和价格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总之,构建的中国金融状况指数较好地捕获了相关金融变量对金融市场状况...  相似文献   
102.
科学测度中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效率对明晰中国“两业”融合发展现状及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战略意义。针对中国“两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融合要素滞后效应和融合环境约束现象,打开“两业”融合黑箱,构建了考虑融合要素时滞性与融合环境约束的“两业”融合网络效率评价模型,并基于理想决策单元参照策略对201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进行“两业”融合效率测算与潜力优化分析,得出主要结论:第一,中国“两业”融合整体效率表现为“东—中—西”阶梯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其中东部地区产业间的支撑带动作用较强但融合效率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中、西部融合效率的瓶颈呈现产业差异性;第二,中国“两业”融合整体效率、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效率以及制造业转型带动效率都存在收敛性,但收敛过程的空间效应不同;第三,中国“两业”融合潜力提升空间巨大,整体层面应加大资源投入,区域间应强化资源协同配置,潜力优化的关键在于破除“东部冗余、中西部短缺”的非均衡空间分布格局。基于以上结论,从打破经济分化导致的循环累积效应和优化调度全国“两业”融合资源两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3.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沪港通等相关举措的实施对提高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完善离、在岸利率传导机制等做出了贡献,因此,探究两岸人民币利率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对促进利率市场化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沪港通正式启动为节点,将研究样本划分为资本单向开放和资本双向开放两个阶段,运用单(双)状态结合的马尔科夫状态转换GARCH(MSGARCH)模型对收益率序列进行边缘拟合,在此基础上构建混合Copula模型分析离、在岸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CoES和CoVaR实现两者之间风险溢出的有效测度。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在岸与离岸利率间整体呈正相关性,其中对于短期期限品种两者相关性较弱,且其在资本双向开放阶段相关性小幅增强,中长期期限的利率与之相反;各利率对的ΔCoVaR绝对值均低于ΔCoES绝对值,传统的CoVaR模型相较于CoES模型可能会低估各利率对之间的风险溢出;分析%CoES和%CoVaR发现,各期限的Shibor与CNH Hibor间在两个资本开放阶段均具有双向的风险溢出效应,对于两岸短期利率市场间的风险溢出而言,在岸较离岸在资本单向开放时期具有明显优势;资本的双向开...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意义原油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大宗商品和战略储备物资,其价格波动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原油价格进行预测是能源经济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对国际原油价格预测的主要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有助于该研究领域的纵深发展。设计/方法基于295篇国际期刊文献,对国际油价预测的发展阶段、发表期刊、研究机构等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对近二十年油价预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最后对油价预测工作进行评述和趋势展望。结论/发现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油价预测研究快速发展,相关文章主要发表于能源经济领域的权威期刊《Energy Economic》。现有油价预测方法主要包括计量模型、机器学习和混合预测模型。展望未来,利用高频日内交易数据,融合计量和机器学习前沿方法,对原油价格进行区间预测或概率密度预测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此外还应深化油价预测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意义二分类群体决策问题广泛存在于社会民生和区域经济中的各个领域,例如:公务员面试、酒店推荐以及交通出行路线选择等。因此,需要提出合理的二分类群体决策方法,从而为政府和相关企业提供决策支持。设计/方法在考虑个体后悔规避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二分类选择过程,获得个体和群体关于备选方案的二分类向量;进一步建立二分类共识过程,协助个体调整偏好,从而获得具有较高共识水平的二分类。结论/发现从最小调整成本视角,建立了后悔规避行为下二分类群体决策方法,更加贴近现实决策情景,进一步丰富了群体决策方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6.
对于人口未来变动趋势的准确判断一直是人口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概率人口预测方法近年来得到逐步发展,其中,联合国人口的贝叶斯分层模型最为典型。该方法基于各参数的先验分布确定其未来的变化区间。与传统的队列要素法等人口预测方法相比,概率人口预测能够获得更加客观的人口预测结果。本文对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的修订版所使用的贝叶斯分层模型概率人口预测方法进行介绍。内容包括总和生育率和出生预期寿命的贝叶斯分层概率预测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年龄别生育率和死亡率、总迁移率、年龄别迁移率的预测方法,总人口的概率预测方法以及确定性人口预测方案等。以中国为例对贝叶斯分层模型概率人口预测方法的应用进行研究。联合国概率人口预测方法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对未来人口发展产生的影响,丰富了现有的人口预测方法。但是,联合国人口司现有的贝叶斯分层概率人口预测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在人口迁移预测和对艾滋病高发国家预测的应用方面,如何建构较稳健和可信的预测模型仍然存在挑战;在现有的总和生育率和出生预期寿命的预测模型中,如何考虑各种危机、冲突、灾害、疾病大流行等不可预测事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科学地解决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7.
108.
我国养老形势日益严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养老问题凸显。笔者认为,我国在大力发展社区养老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依托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和功能优势,发挥基于视听觉的社区媒体的传播作用。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优势网络平台以及终端技术,建立一个基于视听觉的社区媒体精神养老服务模型,形成一个以互联网络和NGB网络为平台,通过手机终端、电视终端以及电脑终端向老年人提供无缝服务的精神养老服务模型。  相似文献   
109.
用人问题,经常出现。而管理目的达不到效率最高、质量最优、效益最大,追溯其因,人也——人用好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人没用好,则问题百出、矛盾重重、效果不佳。故称管理的实质是管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而能力超群智慧过人之人杰乃其精华。用人,决定管理成败、事业兴衰。故此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重点要解决人才甄选使用的四大问题——人才的出线、人才的格莱辛定律、人才的人本、人才的使用模型,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得到使用,达到《人才规划纲要》24字的核心——以用为本。发掘和使用“姜尚”、“张良”、“孔明”、“魏征”式的智者人物,进行智慧管理。  相似文献   
110.
文章从认知视角对比和分析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有关“嫉妒”的情感隐喻表达,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同中有异,体现了英汊两种语言对嫉妒情感隐喻的认知有着普遍的体验哲学基础,同时又受各自文化模型的影响而建构出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