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47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1178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在18~19世纪欧洲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歌德《威廉·迈斯特》中的教育思想。分析认为,《威廉·迈斯特》作为教育/启悟小说,不仅追寻一种和谐健全的人性理想,而且思考了宗教信仰和人性关系;表达了歌德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即艺术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和谐一致的人的一种手段,社会也不能束缚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2.
纵观萧红的一生,漂泊是她无法逃脱的命运,漂泊感也就成了她终生化解不开的情结.由此产生的漂泊意识浸润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成为她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因而成就了萧红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恒久的艺术魅力.究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与萧红童年的生活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危机紧密相关.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3.
阎连科后期小说主要展示了人与不可抗拒的旱灾、疾病、蝗灾等非人类力量的冲突,呈现出"崇高"悲剧美学风格。其主题在于对命运的反思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究,表现出强烈的创作责任感和作家精神重构、拯救人类灵魂的理想。  相似文献   
34.
"时间"这一结构形式对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小说文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尤其在"NOVEL"领域,更形成了诸多复杂的结构类型,如命运型、纪年型、戏剧型、空间化、成长型等。究其演变轨迹,可以透视长篇小说时间形式的多维化、多义化与多样化姿态,进而捕捉"NOVEL"文体变革的些微信息。  相似文献   
35.
论《秧歌》     
张爱玲的《秧歌》1953年写于香港。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界褒贬不一,针锋相对,成了张爱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只有从《秧歌》出版的社会背景与作家当时的"竞技"状态来考察:首先,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重返香港,投入美国驻港新闻处,《秧歌》正是她写的第一个长篇——一个有着明显"绿背"(即美元)色彩的长篇。其次,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生活是困苦的,但并非像《秧歌》所写的在"饥饿"的火山口上,显然,《秧歌》是作了歪曲反映。其三,《秧歌》有一段与内容天关的"妙论",此"妙论"出现在其前夫胡兰成于1958年在日本写的《今生今世》一书中。从时序上说,似乎胡兰成抄袭了《秧歌》,实则是《秧歌》保留的胡兰成的汉奸阴影。  相似文献   
36.
《活着》改变了余华的文坛地位,标志着余华完成了优秀作家所必须经历的思想升华,达成了对人生善—恶—无善无恶的认识。以1984年为开端,纵观余华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余华先领会善,再抒写恶,在充分了解恶的基础下温暖地描写人类的善意,这就是所谓见山终是山、见水终是水、山水都别有风景的意境。  相似文献   
37.
顺应·冲突·分野——论新女性小说的背景与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等为代表的新女性小说是 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文学 -文化景观 ,它标志着批判男权文化中心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写作从无意识场景走向历史场景。本文从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和中国当代女性写作与主流文学的顺应、冲突、分野等方面 ,论述了新女性小说发生的背景与传统 ,初步探讨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 ,及从边缘楔入中心的过程  相似文献   
38.
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八十年代中期的前先锋派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自我寻找意识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们关注人性的独特视角和表现方法,受其影响,我国的这两个文学流派也不例外.本文从这两个文学流派的产生入手,从他们共同关注的人性问题着眼,探讨他们在表现自我寻找意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9.
本文所论的长篇小说《残月楼》是90年代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李斯嘉的代表作品,在当今西方文坛上颇有影响。文中认为该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百余年的华人移民史和四代移民妇女的命运,同时论及华人社区的发展,并分析了作品中的几位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40.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及小说的诗化手法与绘画手法的成功运用,从而揭示使得这部小说在意识流小说衰落以后,仍然能在文坛上绽放光芒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