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金元浦认为文化的历史流传物作为集体文化记忆,是作为当时文化事件的延伸活动被记录的,是由诸多个体记忆碰撞、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集体记忆的.集体前理解正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第三生成物调整、修正、转换,生成新的文化集体记忆和文化集体无意识,改变传统文化意识的既成结构,形成新的集群/民族文化心理共同体.史蝶飞等认为当代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通过都市化的报刊阅读、旅游文化和教育选择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位结构与身份认同.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不能简单地根据收入和社会行为进行界划,也不能仅仅按照西方通行的理论看待这一现象,它受到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语境的多维而复杂的影响.罗如春提出赛义德是后殖民知识分子中惟一一位系统探讨知识分子角色身份的思想家.赛义德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以流亡者、边缘人身份,打破专业藩篱,秉持业余态度,坚持社会批判,面对权势说真话,成为普适价值的捍卫者.赛义德本人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也表征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性的角色身份及其认同期许. 相似文献
12.
论后殖民知识分子——重读赛义德《知识分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如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1):87-91
金元浦认为文化的历史流传物作为集体文化记忆,是作为当时文化事件的延伸活动被记录的,是由诸多个体记忆碰撞、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集体记忆的.集体前理解正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第三生成物调整、修正、转换,生成新的文化集体记忆和文化集体无意识,改变传统文化意识的既成结构,形成新的集群/民族文化心理共同体.史蝶飞等认为当代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通过都市化的报刊阅读、旅游文化和教育选择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位结构与身份认同.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不能简单地根据收入和社会行为进行界划,也不能仅仅按照西方通行的理论看待这一现象,它受到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语境的多维而复杂的影响.罗如春提出赛义德是后殖民知识分子中惟一一位系统探讨知识分子角色身份的思想家.赛义德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以流亡者、边缘人身份,打破专业藩篱,秉持业余态度,坚持社会批判,面对权势说真话,成为普适价值的捍卫者.赛义德本人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也表征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性的角色身份及其认同期许. 相似文献
13.
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文章从对东方主义含义的分析开始,以承接和递进的关系探讨东方及东方文化的真实性、质疑西方文化的纯粹性和独立性、论述东方主义话语的权力内质及萨义德的双重身份和处境.最后,止笔于中国该如何定义自身文化,向新世纪的知识分子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简·爱“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世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26-30
虽然简·爱是个英国姑娘,但她在西方国家的话语圈内,始终处于非中心的边缘地带;她扮演的东方他者的角色在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东方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简的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盖兹海德舅母家庭的边缘生活地位;2.劳渥德学校的外来者身份;3.对西方中心文化价值观的反抗意识;4.对东方他者身份的化身伯莎的潜在反应。 相似文献
15.
赛义德东方主义文化批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义德在福柯话语意义上理解东方主义,把东方学知识称为“东方学话语”,从而质疑其知识合法性,这是其东方主义文化批评理论的核心。赛义德解构东方主义的最大意义不是得出了什么结论,也不是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研究范式,而是以一种异常尖锐的方式提出了多元文化如何对话与共生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家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76-82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包括对东方学的剖析、对话语革命策略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理想文化蓝图的建构。在这几个方面,赛义德分别借鉴了福柯和德里达的有关理论。他用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来剖析东方学,揭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或霸权话语;用福柯的权力与反抗关系理论来探索话语革命的策略,指出消解话语霸权的方式是争夺话语权;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来建构未来理想的文化蓝图,提出作为自由游戏的杂交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17.
赛义德的知识分子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5):755-758
知识分子这个议题,始终贯穿于位于后殖民理论“三剑客”之首的爱德华.赛义德的学术理论创作以及政治实践生涯。赛义德以在美国著名大学栖身的“流亡者”的独特视角,对当今知识分子的进行了格外令人深省的论述。同时,赛义德还身体力行地践履着自己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他为在西方社会正确地“表征”中东,一直对东方学或者说东方主义进行着不懈的批判,其本人也因此被称为中东在美国的“代言人”。文章在阐释赛义德对知识分子的个人理解的同时,也试图对赛义德及其著作的重要意义作另一个视角的关照。 相似文献
18.
刘亚斌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1)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囿限于自恰的东方主义话语规范,忽视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世界,满足于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激愤严词、民族主义情绪的畅快表达以及在文化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的呈现,遮蔽产生这种霸权语境的全球性生产秩序,忽视对自身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检视。因此应该回到"马克思",其经济、历史与社会的客观分析方法依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立波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38-43
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关系变幻莫测,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追寻.后殖民主义借用的思想资源主要是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就其基本特征来说,后殖民主义从文本解读入手,着重分析东西方间的文化关系,并表现出超越民族主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萨义德既继承马克思在差异基础上的现代性批判,并从内部结构的权力区分转向地缘空间的话语关系;又批判马克思历史理性的东方表述是一种东方话语,两者都坚持有关自由、平等与真理的现代性基本观念。现代性被定为一种内部自反的过程,在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权力表述中,忽略与遮蔽了社会真实的复杂性,不断地回到马克思,永远历史化,才是文化表述的警示与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