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07篇
人口学   52篇
丛书文集   164篇
理论方法论   81篇
综合类   819篇
社会学   2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列欧是20世纪最重要的宗教现象学家。他一方面以狄尔泰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理想型”学说并由此提出了成熟的宗教类型学,另一方面又对“领悟”、“同感”和“悬搁”等现象学探究程序的中心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将“同感”与“悬搁”结合起来并赋予“同感”以一种诠释学的意味;他将“领悟”看作是“同感”的升华,并站在类似于海德格尔的立场上,用“领悟”的“先入之见”消解了胡塞尔所谓的“悬搁”。列欧的方法论表明,列欧是“宗教现象学的诠释学路线”的真正制定者。  相似文献   
112.
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民族观、语言观、宗教观及其反殖民主义的态度和立场。在乔伊斯看来,爱尔兰的落后与苦难不能单方面归咎于英国殖民政策,同时必须反思爱尔兰自身的堕落。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深刻的反思精神,才使得他能够最终走向世界主义,在自我流放的文化之旅中完成一位民族作家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13.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实体。宗教对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诸方面都起着不同的重要影响。在跨世纪之际 ,无论是传统宗教的复兴 ,还是新宗教的兴起 ,从根本上说 ,都是由当代社会存在的复杂因素和关系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4.
试论宗教文化与中国旅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论从旅游学研究还是旅游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宗教文化与中国旅游的关系都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文章就宗教景观在中国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宗教景观与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宗教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5.
本文论述了儒教理论与儒家学说的关系 ,指出 :在儒教的理论中 ,人的尊严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但在儒教的实践或中国历史中 ,人的尊严却受到极大的轻贱和贬损 ,其根源在于制度缺陷 ,即缺乏保障人性尊严的制度 ;在基督宗教理论中 ,由于指出了人性的堕落 ,所以人性尊严的地位似乎不如在儒教之中 ,但在基督宗教的实践或西方历史中 ,人性尊严却较有制度保障并逐步改善 ,这种表面矛盾内含着深层的一致性 :正因为人有罪性 ,所以要靠制度来制约权力。文章强调 ,圣俗分开的抽象理论导致了张力互补的制度安排 ,这应是我们注意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6.
《异苑》、《述异记》等志怪小说讲述了六朝天师道如何对民间鬼神祭祀进行“伐庙杀鬼”、毁弃“鬼物”的故事,故事背后透露出天师道的教义信息。在另外一些故事中,佛教却是通过夺取地方俗庙的庙产扩张了佛寺。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天师道是通过把地方基层社神纳入道教神谱进行收编,而佛教却对地方社神与社庙进行“伐社”,这两种迥异做法凸显了两种宗教进入地方社会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17.
通过对陶渊明的读书、饮食、交游、思考等生活方面的考察,发现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宗教所占的部分是相当小的,宗教影响的痕迹也不明显。在陶渊明的思想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坚持一种实际的人生观。而实实在在的生活使他摆脱了由人生困境带来的困惑,获得了充实。  相似文献   
118.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自古式社会以来一脉相承的萨满教。在乡村社会中,它并不与民间道教和民间佛教纠缠不清,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进一步证实韦伯、张光直等学者的论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震慑感及人与集体之间的依附感渐趋减弱,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虔诚感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所需求的安全感。这使得许多相关宗教仪式、行为进一步民俗化,由宗教形式转变为风俗形式。  相似文献   
119.
关于新疆民族文化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生活并不等于民族的全部生活,它只是民族生活的一个有限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也不能涵盖民族的全部文化,它只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从本质上看,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源于文化领域中对优秀时代文化的整合,真正的民族进步是一种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0.
安东尼.沃克(Anthony R.Walker)的<积德与太平盛世:拉祜人礼仪生活中常规和危机活动>是他从事拉枯族研究长达40余年的总结.他所采用的跨时间和地域的比较法、长期细致的田野调查与广泛的文献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小社区与大环境相联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题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密切联系的方法,都值得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