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0篇
丛书文集   221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65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宋代士大夫坚持"示人主以轨范"的《尚书》观,推崇《尚书》的皇帝教育意义,并针对时弊援引、阐释《尚书》,提出皇帝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原则和应当采取的措施,以经典和圣人的名义规范时君的行为.有些皇帝也认同"轨范"之说,或自觉而勤勉地听讲、阅读《尚书》,或借助《尚书》昭示效法圣王的决心.此外,《尚书》在宋代还被视作为臣的楷模.皇帝通过御赐、引释《尚书》等方式勉励大臣效法上古贤臣,积极劝谏、辅佐君主.皇帝和士大夫不断回溯《尚书》中唐虞三代的政治场景,由文本给予的共同回忆努力构建共同的价值,增进彼此认同,并支撑自身的合法性,共享经典文本的权威.  相似文献   
12.
《尚书》中本无复仇话题,苏轼《书传》率先批评周穆王、平王无复仇、中兴之志。靖康之难后,这一新说受到士大夫的普遍关注。南宋高宗朝主张对金复仇的士大夫,如张九成、陈鹏飞等,均袭用苏轼新说,借批评穆王、平王指责高宗推动和议、放弃复仇;而赞成和议或经历过高宗朝末期对金宣战以及孝宗朝初期符离之败、隆兴和议的士人,如范浚、林之奇等,他们以维护《尚书》的“轨范”特质为由批评苏轼新说。相较其它经典,直接指向君主,且与中兴话题密切相关,是南宋初年《尚书》学中复仇论的特点。而士人对《书传》的继承或批评,也反映出苏轼之学在南宋前期受到极大的关注,并未沉寂。  相似文献   
13.
"大水"是出土楚简所载较普遍祭祀的重要神祇。目前关于"大水"的说法仍缺乏证据或仅为推测。其实,"大水"的得名与洪水有关,主管洪水的"大水"星神是辰星或营室,而辰星和营室所对应的神主都是水帝颛顼,所以楚简所祀的"大水"就是颛顼,"大水"是《离骚》的"高阳"而不是《九歌》的"河伯"。  相似文献   
14.
秦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之所以成于法家,也败于法家,是因为商鞅和韩非两位法家代表对政治和谐在法治走向公平过程中的价值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同,即在法与权、君与臣、治与力三对关系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分野所致。在法与权的关系上,商、韩二人一个奉行的是"中法"式独断,强调"任法而治",一个选择了"不共"式独断,强调君权第一,从法第二。两种君权独尊路径的不同导致法与权关系和谐的相异,最终使商鞅造就盛世,韩非导入暴政。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商鞅强调以法治臣,提倡君臣合作,共同治理国家,使秦国获得强国富民所需的和谐的政治关系与稳定的政治秩序。韩非强调君臣利益的对立,坚持以术御臣,造成君臣关系的极度紧张,严重破坏了国家政治机器中的自我调整、自我纠错的公平和谐发展机制。在治与力的关系上,商鞅注重以法生国家之力,使秦走上了一条"刑生力,力生强","强必王"的变法成功之路。韩非注重以君主之术,生君权之力,最终失去了生力的重要源泉———臣心与民心。由此启示我们:要构建以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为首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把法治与公平放入政治和谐的视野中加以研究解决,而不能就法治谈法治,就公平谈公平,只有政治和谐发展,法治才能走向公平,公平才能得到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15.
阴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元范畴,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辟概括,深刻濡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于十二生肖而言,十二种动物的有序排列,渗透了丰富的阴阳思想。如何认识这些阴阳思想,古人的切入角度有趣而又有异:有的从十二生肖的生理特征区分,有的以十二生肖的习性特征区分,有的以《周易》卦象区分。但不论如何区分,“一阴一阳”的哲学思想根深蒂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象喻思维特性。  相似文献   
16.
贵州建省600年来,贵州传统学术文化瑰宝中最具有本土特点且又最能与全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接轨、交流和对话的当首推"黔中三宝",即黔中王学、佛学和易学,这"三宝"是黔中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它们相对于贵州原有的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具有更加系统、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刻的特点,再加上这一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使其自然拥有宏大的文化影响力和亲和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能够给予人们以形上智慧的启迪,值得我们重新发掘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相术在社会生活中异常繁盛,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术数。隋唐相者来自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大致可分成职业相者和业余相者两类,他们所用相法大都以形貌、骨法为主。相术深深植根于隋唐社会的肥沃土壤,广泛应用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对当时政治人物的选拔任命或谋夺政权产生了深刻又广泛的影响。阴阳五行是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唯物观和方法论,也是构建隋唐相术文化的理论内核之一。隋唐相术既蕴含有一定的科学合理内核,然亦不乏封建糟粕,唯有厘清其精华与糟粕,方能真正揭开阴阳五行和隋唐相术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8.
对于杨万里诗歌的思想内容,诗评家们多认为其“琐屑”“浅俗”,但不可忽视的是杨万里主盟南宋文坛,其诗歌中的风诗传统、屈骚情怀表现得亦较为明显。杨诗的“风骚”精神突出表现为与民同命的思想内涵和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杨诗不仅在思想上承继了“风骚”精神,而且在艺术手法的采用上也很贴近。杨诗语言承袭了《国风》的平淡自然风格,抒发感情真挚,同时譬喻运用丰富,尤其是讽喻,批判有力。  相似文献   
19.
在尚可喜的人生旅途中,叛明归后金一直是一个学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赞成,或是反对,都必然探讨其叛明归后金的原因。本文在综合众多史料的基础上,从明与后金双方政治、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尚可喜叛明归后金的原因,并指出尚可喜一生中的重大建树。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商代海贝或者仿海贝是中国货币的最初阶段,但是,从考古发现的商代海贝来看,出土情况复杂,无法从考古材料上对商代已经出现货币的观点给予支持;相反,从大量商代海贝密集出土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海贝是殷商时期大量使用的装饰品,最初仅仅作为财富的象征,甚至是在一定程度还可以起到辨别不同人群的功能;同时不排除西周以后货贝演化为货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