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1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41篇
理论方法论   126篇
综合类   2960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324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在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执政兴国的攻坚阶段时期,为迎接创业创新的新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五种卓越伟大的精神: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彻底反教条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942.
反观20世纪阿Q文本的文学解读史,阿Q形象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文化符号,从不同层面昭示着他所携带的文化密码和人格基因.通过阿Q形象,不仅动态地展示出未庄文化的基本内涵,而且隐态地揭示出未庄文化与阿Q精神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点.阿Q精神的文化给定性则是我们重新读解阿Q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943.
"五四"以来,尽管对"人文主义"(humanism)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都认为人文主义的论述与知识分子是分不开的。知识分子是一种启蒙式的人文主义者,自古到今,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领域里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知识分子自己觉得他永远站在一个中心位置来影响社会。这个基本的立场,在20世纪70、80年代后开始受到挑战。随着知识的工业化、专业化或体系化,人文精神变得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知识分子的社会承担也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对于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问题,有必要重新解构,作出新的思考。知识分子应该从文化实践中产生出来,他可以在现代社会里扮演多个角色,通过这些角色营造对社会、对文化有影响力的论说空间,这种影响力不同于原来的社会承担,更多的是知识的推广。当代知识分子可能会向两个方向分化:一些人以专业知识为主,更加专业化;另一些人会成为文化型的行动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944.
目前我国的文艺传播 ,亟须在强化法律建设和法治精神的前提下 ,强化人文理性精神 ,以期在新的传播环境中 ,尽快克服靠集中整治解决问题的“路径依赖” ,摆脱文艺传媒发生重要异变 ,而新的约束机制却匮乏和乏力带来的监管困境。同时 ,整合壮大正派的文艺批评阵营 ,倡导理性务实的文艺批评 ,以削弱进而消除各种“炒作”加剧的浮躁、混乱现象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45.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 ,尼采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进化思想。他的“精神三变” ,既是文化的三个形态 ,又是文化进化的三个阶段 ,并在辩证否定中催生出“超人”。在尼采的文化进化论里 ,充满着生命、强力意志、自我超越和永恒循环的思想 ,尼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界定“人”的。“超人”就是在抗拒世俗的悲剧中自我超越 ,而一般的人则在世俗文化的滥觞中沉沦。  相似文献   
946.
本文按照时间的流程,以晚清风云变化为线索,对晚清及"五四"一代的文学发展的某些方面--晚清充满"侠士气"的诗人与"五四"散文作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4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经济,而且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之相适应。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且提出先进文化建设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虽然先进文化的实质就是民族精神,但发展先进文化并不是对民族精神的简单继承与发展,更要创新。  相似文献   
948.
诗歌的翻译就是意义的阐释和重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翻译究竟应该翻译什么?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在翻译时必须考虑译诗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离不开传统,作为文学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的陌生化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传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及文学传统的不同,拘泥于原文的"建构形式"往往会失去原来的陌生化效果,从而丧失文学性.所以,诗歌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阐释和重建,而且也是形式的移植,但绝不是拘泥于原文形式.  相似文献   
949.
"全球化"既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又给我国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加之20世纪末散文创作中出现的假、大、空、俗、浅的"五病",散文家应立脚本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创作出有益于提高民族高尚健美情操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950.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文化阐释一直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由于近百年来文化视角自身经历了从多元并存到狭隘化、再到多元整合这三个阶段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面貌。文化视角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进了文学研究的繁荣,时至今日,文化视角已由一种文学研究角度上升为一种批评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运用文化视角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