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0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449篇
民族学   8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468篇
丛书文集   934篇
理论方法论   1466篇
综合类   3001篇
社会学   2609篇
统计学   12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247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421篇
  2013年   1202篇
  2012年   690篇
  2011年   738篇
  2010年   575篇
  2009年   567篇
  2008年   528篇
  2007年   484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9 毫秒
71.
根据云南省罗平县结合项目实施情况的实地考察,从社区发展方法的视角,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社区宣传、社区组织、资金筹措、效果评估和基层总体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2.
Many observers doubt the capacity of digital media to change the political game. The rise of a transnational activism that is aimed beyond states and directly at corporations,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gimes offers a fruitful area for understanding how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can help create a new politics. The Internet is implicated in the new global activism far beyond merely reducing the costs of communication, or transcending the 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barriers associated with other communication media. Various uses of the Internet and digital media facilitate the loosely structured networks, the weak identity ties, and the patterns of issue and demonstration organizing that define a new global protest politics. Analysis of various cases shows how digital network configurations can facilitate: permanent campaigns; the growth of broad networks despite relatively weak social identity and ideology ties; transformation of individual member organizations and whole networks; and the capacity to communicate messages from desktops to television screens. The same qualities that make these communication-based politics durable also make them vulnerable to problems of control, decision-making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相似文献   
73.
法律的适用范围决定着法律的效力范围,是适用法律的首要条件。正确理解《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适用范围,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法律效力,发挥《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现实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74.
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化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5.
运用教育技术系统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教育同样适用,在幼儿教育中使用系统方法,整合信息技术,让幼儿从小接受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训练。现以一次成功运用系统方法的幼教实践活动作为案例,提取其中的主要步骤进行分析,抛出幼儿教育推广系统方法之砖。  相似文献   
76.
对绍兴139名社会工作的管理和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绍兴市社会工作存在人才数量不够、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社会管理中介组织发展缓慢以及管理政策不配套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为加强社会工作,应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各项机制、培育民间组织、加强宣传引导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7.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资料的分析 ,认为健康教育应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并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发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8.
本文根据笔者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从“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培养学生自信心、建立良好班风、建立班集体目标、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客观公平对待学生、重视素质教育、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九个方面分析论证了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研究人、影响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系统工程,它在实现学校办学目的、教育目标、教学功能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中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过去3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文章指出,在过去30年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离基本城市化阶段越来越近,但由于中国独特的城乡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体制,中国城市化呈现两种模式——主动城市化模式和被动城市化模式,并呈现多种城市化主体,而政府和企业则是中国城市化的主导性主体。这背后最主要的动力机制还是制度和利益,彰显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趋势:在利益机制驱使下,中国社会渐渐地形成了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城市内部分化明显的利益分配格局;由于缺乏公开、公正、民主的配置机制,各个城市化主体之间的博弈大多屈从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而导致各种暴力冲突、相互仇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社会运行秩序特别是支撑这些秩序的信任机制,显现出相当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对未来中国的城市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文章提出了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几种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80.
This study reports on New Zealand dairy farmers’ access to and use of information as mediated through conditions of risk and trust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ir interpersonal social networks. We located participants’ reports of their information use within their perceived environments of trust and risk, following Giddens's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Polity Press, Stanford, CA] typology of trust and risk in pre-modernity and modernity.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constant users of interpersonal and print information from numerous sources, and monitored their incoming data in the light of strategic needs, reflecting their roles as both farming practitioners and business owners. Socio-spatial knowledge networks (SSKNs) combine individuals’ explanatory cognitive models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use with a micro-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their interpersonal networks. The participants showed characteristics of pre-modern, modern and even post-modern society in respect of their use of complex interactional forms, as well as a blending of individualistic and communitarian practices and concerns in thei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