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9篇 |
理论方法论 | 9篇 |
综合类 | 97篇 |
社会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is essay concerns recent positions on homosexuality taken by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places them with respect to historical documents engaging same-sex desire. Analyzing Aelred of Rievaulx's twelfth-century Spiritual Friendship, John Bloxam's 1894 The Priest and the Acolyte, and Marc-André Raffalovich's 1896 Uranisme et Unisexualité, this essay offers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lay and ecclesiastical apologias, defenses, and critiques of homosexual behavi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locates the Christian churches' response to the modern homosexual as a historically developed—rather than permanently fixed—model of identity and action. 相似文献
52.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收入分配方式的设想。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的精神实质表现为以人为本,劳动的优先性内含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劳动的平等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分配的差别性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分配的公平性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当前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的精神实质,在收入分配领域就要努力实行劳动优先,认真保障劳动平等,严谨落实分配差别,不断推进分配平等。 相似文献
53.
张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4):96-101
“气节”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并作为士阶层人格价值取向的道德标准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精神。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气”与“节”。晚明社群重视培养社群成员的“气节”品性是基于当时社会现实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明代万历中叶以后,阉人专权,朝政日趋腐败,东林君子在与阉党小人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气节”与顽强斗争精神成为士林表率,社群继承东林“气节”,成为与阉党小人斗争的主力,对社群文人立身处事具有很大影响。(二)社群重视对社群成员“气节”品性的培养还在于士风日下、世风日腐,这也是社群倡导“气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社群重视士子“气节”品性的培养,社群成员之间也以气节相砥砺、气节成为社群文人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标准,在当时形成一种砥砺气节、注重士品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文学家的思想心态既呈现复杂多样性,又呈现动态流变性。这一特殊文人心态的形成,与明清易代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以及随社会变化而性质发生变化的文人社群不能说没有关系,特别是社群文人群体多种形式的文学运作对他们的思想心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4.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33-34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增强兼容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5.
“孝”的生命力在于代际互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对“孝”文化的研究都更多地强调子代对父代的物质供养,而在传统“孝”文化的很多内容都发生了改变的今天,“孝”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本质原因在于长期存在的良性的代际互助。笔者认为精神赡养对老人而言比物质赡养更为重要。在当前,发扬“孝”文化,鼓励积极的代际互助,有利于很多现实的人口与社会问题的缓解解决。 相似文献
56.
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与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79-84
中国碉楼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时期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至迟在汉代已经广泛分布。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碉楼的称呼、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有所不同。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通过国内外不同类型碉楼的比较,揭示了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和特征。 相似文献
57.
刘德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72-73,82
文章就宾纳《春望》的英译文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误译进行了系统地总结与归纳 ,同时指出了避免误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58.
Shoshana Ringel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2008,36(1):73-82
This qualitative study examines formative spiritual experiences of thirteen Orthodox Jewish women. The author discusses differences
between Orthodox-born women and women returnees to Orthodoxy. From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the data suggests that secure
as well as insecure attachment bonds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in religious development for these respondents. The author also
argues that spiritual development from a Kabbalistic perspective offers a complementary paradigm from which to evaluate the
respondents’ religious development.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with Orthodox wome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Shoshana RingelEmail: |
59.
黄亮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8-12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到宋明儒学,这种精神境界发展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大学》所揭示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60.
本研究以苏北乡镇为例,分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与心理需求的现况。研究发现,配偶关系、代际关系和社区互动关系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农村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着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农村社区工作者应当帮助老年人重建角色认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扩展老年人社交和精神生活的机会与空间,以维护老年人的社会联结度和生活满足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