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4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1200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无法拯救的困境——由《伤逝》引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小说《伤逝》入手,结合鲁迅当时的生存处境、内心世界及同时创作的姊妹篇《孤独者》,试图摆脱向来笼罩着鲁迅文本的空洞的“概念”和“意义”,还原出这个爱情悲剧的实际形态和隐含的“底蕴”。  相似文献   
992.
加强民众教化、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是从古至今统治者及文人学士都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苏轼在《策别》中,不仅反复论说社会教化是固本安民的重要国策,提出使民"安于为善"的教化目标,还明确指出要想达到有效的教化效果,必须首先"课百官",并具体指明"课百官"的重要意义及教化手段。这些"课百官"的具体手法既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又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直被认为是旧中国下层妇女的典型,其艺术魅力长盛不衰,通过对这一典型艺术魅力根源的追溯,认为至少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人物典型性格的生命的魅力;二是来自人物典型性格的灵魂的深度。  相似文献   
994.
清代诗人集会唱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但学术界还很少研究。这里以毕沅辑《苏文忠公生日设祀诗》为主要依据,对他主持的“苏文忠公生日设祀”集会唱和进行专门的考察。  相似文献   
995.
鲁迅在《野草》中最终并没有通达佛陀所说的悟的彼岸,而是仍然站在了坚实的大地上,这是鲁迅与佛陀的最大不同。如果说佛陀的超越是对于涅槃寂静的执意追求,我们可以称之为“向上超越”,那么,像鲁迅这种执意活在人间,在无物之阵中一直战斗到死的超越,则可以称之为“向下超越”。虽则鲁迅与佛陀在最终追求目标和超越模式上是根本不同的,但是在其他三个圣谛,即“苦谛”、“集谛”与“道谛”上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乃至相通。从鲁迅与佛陀的相同之处,我们看到的是鲁迅与佛陀的精神相遇,而从其不同之处,我们看到的则是鲁迅与佛陀各自的伟大。  相似文献   
996.
“明分”的组织构建思想是荀子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之一。荀子为合理调节、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以“长幼之差,贵贱之等,贤与不肖之别”为原则,构建了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管理有序的组织体系,使组织成员在其中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中国现代组织管理实践中依然可见“明分”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997.
欧阳修喻苏洵文似荀子不见于欧阳修文章,这是否为"戏言"?欧阳修之喻乃就苏洵<六经论>的性恶倾向和峭硬文风而言;欧阳修不在文中说苏洵似荀子意涵很深--有四重原因.  相似文献   
998.
《苏东坡突围》——对历史的离奇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肯定余秋雨散文总体实绩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余先生在创作中有时采取了对历史事实过分轻佻的态度,在《山居笔记》中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与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史实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以适应“文化探讨”的创作目的的需要。这种现象,从一定侧面反映了文本与事实之间长久以来存在的矛盾,以及中国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在当今的延续。笔者本着实证的治学方针以及探讨切磋的精神,就以上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9.
在荀子的思想体系里,群是一个很特别的概念,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人共生、共存、共发展的理想社会。荀子通过人之生不能无群、明分使群、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等命题阐述了群的理念和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00.
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在悠久的中国文明传统中一直是志士仁人思考和谈论的热门话题。苏轼处于北宋中期士大夫积极提出政治变革主张的特殊时代,因此,通过政治改革实现社会和谐,是他关注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苏轼以人的快乐与满足为人生目标与价值追求的观念,观照其社会和谐思想,发现其中的某些观点与今天所致力的和谐社会建设是相通的,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