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112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548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生券军、熟券军都是活跃于宋末及元代的军事组织。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形成于南宋,是以会子支付军饷、从外地抽调兵士镇戍边境的军事组织,属于镇戍部队,后者则定居于当地;前者多承担战斗任务而后者主要负责屯田。元代,生券军有征伐、镇戍、屯田和侍卫职能,熟券军的职能同生券军接近;二者都属于新附军,政府对其秉持着非兵即农、不为兵则屯田的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112.
井盐文化是以井盐为载体,以井盐的生产、贩卖、使用为中心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形态。川籍作家陈铨出生于上世纪初一个"因盐城邑"的古老县城富顺,富顺在一千多年的井盐生产中积淀下的井盐文化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心理、认知等方面。井盐文化中的重教化使陈铨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大学教授,同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铨又以自己的故乡富顺为地域背景,创作了《天问》和《彷徨中的冷静》两部乡土小说,并在其中展现了浓厚的井盐文化,如环境、题材、主题表达的"盐味"。为学术界在探讨地域文化对作家作品的深远影响方面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3.
孙瑜不仅是中国左翼电影的滥觞和开创者、最高代表人之一,而且,他和他的作品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在整体性质、表现模式和艺术风格上提供了典型性范本。民族经济实力的增强、反强权和抗日救亡理念的传播构成《小玩意》中激进的民族主义立场的主要来源。影片的前半部分带有浓重的旧市民电影模式痕迹,但随着人物性格与主演阮玲玉个性气质的合二为一,影片后半部分"母子相见"和"情人相见"两场戏的处理,是左翼电影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得以迸发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14.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和黄兴这两位辛亥革命的领袖,围绕着诸多问题发生分歧。借助历史参与者的回忆和文献资料来客观地对这些分歧予以评价,对于全面地理解历史人物及反思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5.
孙中山的女性参政观虽以不多的言论呈现,却内涵丰富,成为其民权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参政权是"天赋"女性的"人权";但平等参政权的获得需要"公意"的决断,因而不能寄希望于少数男性政治精英的力量;而且平等参政权的实现,又必须在女性具备参政所必须的文化、政治素养后方有可能.孙中山的女性参政观对于我们今天积极实践两性平等参政不无借鉴意义,但因其没能脱离时代背景和传统性别价值观的束缚,局限性也较为明显,故须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116.
孙犁是解放区重要作家,时代生活赐予他的浪漫激情、故乡所给予他的美好气息、他自身细致敏感的性格特点,构成了孙犁解放区时期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文章从景物描写、人情记述以及诗化语言三方面探寻孙犁小说中对苦难消解的多元方式.  相似文献   
117.
1942—1948年金陵大学理学院影音部创办的《电影与播音》杂志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中最早的一份由高校主办的专业性综合学术期刊。该刊创办于中国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在传播先进的电影及电影教育观念、电影技术知识普及与前沿译介等诸多方面贡献良多。运用文本分析法,分别从创刊背景、办刊宗旨及主创人员、编辑传播内容与特点等方面对该刊加以详细梳理和论证,认为该期刊对于研究民国期刊、民国电影期刊及电影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8.
从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失败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15年间孙中山先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外度过的。其中时间最长的是日本,辛亥前进出日本十余次,居住5年多。其次是南洋(包括今东南亚的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也进出多次,居住4年左右。日本和南洋成为孙中山和中国革命党人进行革命活动最重要的两个海外基地,对辛亥革命的发动起了重大的作用。本文试图以世界眼光和亚洲视角,从历史事实出发,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孙中山辛亥前在日本和南洋的革命活动,作一番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9.
明李贤《大同鼓楼记》收录于《四库全书》。从现存的大同鼓楼、李贤的生平、《大同鼓楼记》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大同鼓楼的建筑年代等方面对明代大同鼓楼与《大同鼓楼记》作初步研究,认为现存的明代大同鼓楼,并非此前一些学者所说的建于明初洪武年间,而是建于明英宗天顺末年至明宪宗成化初年,即公元1463年至1466年之间。至于明代大同城的修筑,更是经历了明代前期多个朝代,历时近100年才得以最终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0.
在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中,政党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家造幸福、人民谋乐利",是其政党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孙中山提出了政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的主要道德规范。他还从政党道德的原则和核心出发,阐发了党员作为民主主义者应具有的新道德和要培养的革命精神,即"要立大志气","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和"替主义去牺牲"等。孙中山的政党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俱进的进取性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体现出民主性的精华,很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