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112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550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而作为清王朝统治标志之一的辫子的割除在新政权建立后就带有了某种观念革新的意义。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道大总统令,命令的内容是要求"未去辫者,限二十日内一律剪除净尽"。这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剪辫"的做法,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通过探讨孙中山颁布"剪辫令"背后的思想根源,可以揭示出孙中山思想中的一些误区和倾向。  相似文献   
612.
孙子兵法是围绕战争问题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其根源在于战争本身的对抗性、不确定性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辩证性。在对接、融合孙子兵法与现代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以孙子的知胜思想、治胜思想、致胜思想、全胜思想为主线,论述了孙子兵法对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竞争战略的指导价值,借以推动孙子兵法在商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613.
长期以来,孙中山和石长信是被贴上对立标签的人物,但他们在讨论铁路重要性、铁路国有、引进外资方面却有相同之处。本文试图从时代思潮的背景下来分析比较这两篇文章。就铁路的重要性而言,石长信更强调行政和国防方面,孙中山则侧重于民生方面;就铁路国有而言,石长信强调它对政令统一的影响,孙中山则侧重于铁路的社会整合;就引进外资方面,孙中山比石长信的态度更为明确;就修建铁路规模而言,石长信的观点具有务实性,孙中山则带有浪漫色彩。可见,革命派和顽固派间的对立并非明显,而且,还带有相当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14.
杨振华 《学术论坛》2003,1(5):123-126
同盟会成立之后,内部纷争不断,其中几次大的冲突都与孙中山有关。从对这几次冲突的产生、风波平息的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同盟会总理的孙中山在性格上存在着固执己见、我行我素的弱点。这些性格弱点无论是对孙中山本人,还是对中国同盟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15.
董淮平 《北方论丛》2007,(5):99-103
在孙中山先生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大体可通过三个层面得以展示:一是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定位;二是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首肯;三是对于中华传统道义价值的体认。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认同,不仅仅出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热爱的情感,更是回应民族生存危机的策略表达。他将传统的"宗族"组织架构、"忠"之准则、"王道"观念等等,通过切合时局的新内涵的灌注,转换成有助于推动现代国家建设的积极因素。孙中山思考问题时的"西方"与"中国"双重知识谱系的作用,使之有能力去完成将现代化理念楔入中华传统符码的转换。  相似文献   
616.
"六一六"兵变后,陈炯明部到处焚杀劫掠,孙中山指挥海军炮击广州市区.双方的行为给广州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广州民众奔走呼号,多方调停.孙、陈双方虽没有拒绝调停,但都是利用调停来谋求自己的利益,甚至把广州民众的安全作为谈判的筹码要挟对方.可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民众虽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愿望,但因无权无枪,难免软弱无力,不能左右事件的进程,注定是受害者.但民众在受害的同时,其呼声和要求也给当事各方增加了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17.
孙中山在晚清风雨飘摇的革命危机中,首举反抗满清专制主义之义旗,引领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他所倡言的中国革命,以美国革命为典范.他认为,美国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而法国革命则是一次不成功的政治革命.美法革命之成败,不关乎其领袖品德之善恶,而关键在于其全国民众的“习尚”.美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方自治的传统.孙中山进而借鉴美国和法国经验,构想了中国政治转型之“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革命程序,旨在通过革命政府指导国民实行地方自治的“训政”为政治转型的过渡阶段,为共和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18.
党军是中国军队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期的初次尝试,它的出现反映了党在军队中影响的现实,也反映了一种与旧军队相区别的情绪。它为整合国家军政关系、改革军制建设现代武装力量、消除地方割据完成政治统一诸多问题发挥了重大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619.
孙默在康熙年间刊刻的《国朝名家诗馀》是清代第一个大型词总集。它体现了明代词风的延续,显示了当时词坛活动的连续性,和《倚声初集》一起成为一时双璧。围绕在孙默周围的是一个阵容庞大、影响力多向渗透的群体。他们或为被选之词人,或为选者和圈点者,或为作评者,造成了浩大的声势。他们的理论主张对后世多有启发,而孙默本人的词学修养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620.
朱权、朱有燉、王田、刘天民是明代较为重要的散曲家,但在一些著述中对他们的相关记述存有不同程度的差错。对此,在多方查考的基础上予以一一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