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71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傅斯年1926年底至1928年底在中山大学任教.他受命于改革之时,注意加强学科建设,重视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己任,史学研究成果丰硕,为中山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2.
孙方友的小小说以奇动人,一篇一千多字的小说含着曲折的情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3.
孙中山农业科技思想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他认为农业的生机在于科学 ,他极力主张把农业生产置于科学技术之上 ,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种子选育、病虫害防治以及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农产品加工、普及科学知识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科学见解。  相似文献   
64.
作者据《盛京时报》等历史资料,证实由路孝忱来奉送交的1923年1月28日《孙中山致张作霖信》是真实可信的。本文首度公开这封信的照片及作者考证成果,为研究辛亥革命史、北洋军阀史提供新证据、新思路,纠正了社会上流传的原信件传抄错误。  相似文献   
65.
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宪政思想。本文拟将中间势力民主宪政思想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作一比较研究,以明确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深入理解这两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66.
论三民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民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三民主义担当了构筑其政治基础的历史作用.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三民主义始终是反对投降主义的有力武器,也是维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生命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67.
孙中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冲破封建主义文化观念和“中体西用”论的束缚,鲜明地提出了以民主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文化观念体系,倡导博取兼收、融贯中西,走出一条文化综合创新之路。他的文化观念不仅对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至今仍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8.
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绝的文学家。孙犁小说的背景大多是民族解放战争和生产合作化运动,时代风雷激荡着作者的创作激情,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现了冀中平原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情景和凸现的人情美、人性美。他的小说如一首首长诗优雅而清丽。孙犁小说的诗意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美在语言。  相似文献   
69.
共产国际联合陈炯明的尝试及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国际在正式确定以孙中山为同盟者前 ,曾试图联合陈炯明 ,并抱以很大希望。但随着陈炯明的叛变和倾向英帝国主义 ,共产国际被迫弃陈联孙。共产国际联合陈炯明 ,既有陈炯明是“革命者”的误读 ,更有功利性实力标准的考虑 ,也正因为如此 ,共产国际联合陈炯明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0.
孟德斯鸠系统地阐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分权制衡理论.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思想的重要发展.对"三权分立"与"五权宪法"的比较,应从两大思想的立论基础、构成形式和分权实质等方面入手.虽然"三权分立"与"五权宪法"思想都有历史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们是中西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两座辉煌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