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帝王陵墓建筑的文化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帝王陵墓建筑记录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等级观和其他文化象征义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象征视角对风水术、陵墓建筑现象进行分析 ,得到了多重的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32.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戴望舒足以代表一个时代。他在广泛汲取外国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同时,把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新一代诗风。虽然人们习惯性地把他定位在追求中国诗歌现代性的阶段诗人,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实现了现代诗歌现代性的完成者。  相似文献   
33.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欲望号街车》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旨在浅析《欲望号街车》的主题、主题成分及象征手法。田纳西·威廉斯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成功地运用各种象征手法展示了现代美国社会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南方和现代北方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剧中男女主人公隐秘、阴暗和狂暴、粗鲁的性格和心理,演绎了一幕现代社会堕落的悲剧。  相似文献   
34.
《阿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是王尔德早期小说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王尔德采用“罪恶”的主题来表现美的事物和对美的追求。在创作手法上则采用了象征和反讽,加强了文章的审美愉悦性。王尔德借以虚构和想象的创作,将人物超越于道德原则之上,体现了王尔德对唯美主义思想的创作尝试。  相似文献   
35.
“契合”是象征主义诗学的核心所在,其哲学基础是“两个世界”的分开,而在中俄象征主义诗人的观念中,“两个世界”有不同的内涵,中国象征派诗人在潜在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与客观世界的呼应,以期达到与万物冥合的境界,俄国象征派诗人则志于神秘的彼岸世界和永恒世界,在现实世界和神话世界的碰撞中形成了两种旋律,异质的“契合”观念决定了两种象征主义诗潮发展的不同路向。  相似文献   
36.
作为黑人文学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土生子》长久以来被评论为一部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品。然而,只有在发现了它的深层象征意义后,这部小说才得到了它应有的声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重新唤回了文学界对于象征主义的重视。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象征分类的标准,文申将象征分为三类:原型象征、本来象征和隐藏象征,每一类都对应着象征与寓意之间的不同关系。象征的运用,使其作品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天地,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放大个人经历并赋予其代表性。通过对这一技巧的巧妙运用,《土生子》超越了陈述事实的自然主义作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7.
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对中国现代诗人卞之琳诗歌创作的影响已为学界所共识,然而长期以来对二者影响关系的研究大多只是将二者置于法国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影响的大背景之下,而少有将二者作为个体使其直接进行文本对话的探讨。事实上,卞之琳对瓦雷里的译介是其接受瓦雷里影响的重要途径。结合二者具体作品,从诗思("结晶"态度、智性品格、元诗意识)以及诗艺("意象群"的重叠、格律诗体的运用、对诗艺的重视)两大方面对卞之琳诗歌创作受到的来自瓦雷里的影响作出了探讨,可将卞之琳对瓦雷里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较为全面的阐发。  相似文献   
38.
词学界对于辛稼轩的研究已深入到其文学创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稼轩的文学创作也由词到诗到文 ,展现出全方位的探索景观。辛稼轩雄踞于词坛峰颠 ,既有对前人的吸收和接纳 ,同时也有对后世词人的启发和引导。因而 ,在稼轩之后的词史中 ,许多人笼罩于“稼轩风”的“晕圈效应”之中。刘须溪的词作篇目在宋人中仅次于辛稼轩 ,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成为宋末辛派词人的“光辉的殿军”。本文试图以须溪“文本”为基点 ,从须溪词的比兴象征与须溪以文为词的特征两方面 ,对须溪从词体和词体精神上接受辛稼轩的作词艺术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9.
《玫瑰园里的阴影》是国内外百佳短篇里一致入选的短篇小说,作者劳伦斯善于引景勾情、烘情托境的曼妙手法,在此小说中将象征主义的象征通感比拟等手法用到了极致。本文就是通过象征手法在《玫瑰园中的影子》中运用进行分析,进一步揭露虽表面上劳伦斯想要表现“生活处处皆阴影”的主题,但据此可推论出其实作者是想表明自己的立场,不是在叙述个例,而是在公开却无声的控诉战争,因它而破碎的家庭,分离的恋人绝不只出现在小说里,它的影响超乎我们的预想,甚至可以蚕食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