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80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对《太一生水》所涉及的范畴如太一,神明,水的辨析以及该文与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献如《黄帝四经》、《文子》等的比较,以具体的史料,否定了此前以为该文是“孔孟之间”春秋战国之际、“出自关尹一派”或“出自老子”的诸种说法,论证了该文是战国中后期楚国黄老道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52.
本文认为“清远有礼”作为臣节是晋朝散骑常侍傅玄上疏朝廷要求树立的德目。清浊之争自东汉以来成为政权上斗争的焦点,社会公认“清”是正直官僚、士子的形象特征,“浊”是宦官佞臣的标识,“清远有礼”是对直臣全面的道德要求。傅玄认为,“举清远有礼之臣”不仅有利于朝廷做到“教化隆于上,清仪行于下”,而且也有助于改变曹魏政权以来朝野盛行的“虚无放诞”之风,有助于巩固仁义道德之礼防  相似文献   
53.
方以智结合其家传之易学,提出了“太极不落有无”说。“无极即在有极中——无即在有中——先天即在后天中”和“太极即在无极、有极中——太无即在无、有中——中天即在先、后天中”这两组命题的交互融合构成了“太极不落有无说”的基本内涵。“太极不落有无说”是方以智“统泯随。交轮几”思维模式的运用,或者说是其“统泯随,交轮几”与“不落有无”的圆融。  相似文献   
54.
郑玄在给《仪礼》作注时兼采今古文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从本字不从通假字:有从今文本字而不从古文通假字者,亦有从古文本字而不从今文通假字者,因为本字更能贴切地表达经义。遍索《仪礼》中郑玄从古文本字不从今文通假字之例凡36条,一一考辨之。  相似文献   
55.
太极拳运动对膝关节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太极拳运动对膝关节影响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阐述与膝关节健康的相关因素,目的在于为研究与太极拳有关的膝关节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6.
桓玄代晋是以桓玄为核心的地方利益集团在特殊军事政治形势下以军事势力为后盾并巧妙的运用政治策略取得成功的,而这个利益集团在军事上主要依赖的是荆州军事力量;就这一点而言,桓玄桓楚政权具有很强的地著性。这股力量是桓氏家族在近半个世纪中培植起来的,桓氏家族掌控荆州军政近半个世纪,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荆州地方势力相结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桓氏家族是这个利益集团的核心、保护者和代表者,荆州地方势力则构成了集团的主体;他们相互支持,寻求共同利益的发展,桓玄代晋就是这个利益集团凭借强势军事政治力量趁势向下游建康中枢扩展自己利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57.
《论语》“绘事后素”章释义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所与杂"谓之素,"不亏其神"谓之纯,"素以为绚兮"是对庄姜纯素美的概括。"绘事后素",典出《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句,指绘画中最后施以素功(用白彩等去其渍污),修整画迹。"礼以节人",礼的作用可比于"素功"。"礼后乎"指恭慎勇直等需要礼随其后节之,以避免过或不及。"起予"指"发明我意"。  相似文献   
58.
“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的简称。郑玄为“三礼”作注,在训释名物、注解经文的同时,还详细阐发了自己的文艺思想,对诗乐的生成、功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后代研究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9.
薛敬之的思想上承河东薛王宣,下启高陵吕柑,侧重于理气之辨,并以“存心”为宗旨。他反对朱子的“理先气后”之说,认为理气相即不离,且互为体用;主张“心”即是理即是善,认为学者首先要“识心”。他的这一“重气”思想和对心体的重视为明代中期儒学及关中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关学中兴的一位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60.
“道”“玄”“一”均为《抱朴子内篇》的核心概念。葛洪以“一”为桥梁,沟通进而统一“道”与“玄”的“一贯道玄”理论构架,并以此会通道儒思想,构筑了一个兼综道儒的神仙道教哲学体系。据此,葛洪提出了新的道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