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80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程度副词“太”的否定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主要有“太不VP”和“不太VP”。它们的句法结构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学者们对“不太VP”的句法结构的看法存在差异。通过对其句法结构的比较分析,揭示其内部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82.
北魏末年即已出现恢复胡姓的社会现象 ,宇文泰主政期间 ,推行了赐、复胡姓的运动 ,并使之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一股潮流。本文依据正史 ,列举西魏北周时期赐、复胡姓的情况 ,并从籍贯、赐姓时间、事由等方面对之进行了逐项考察 ;认为宇文泰赐、复胡姓的目的主要是推进府兵制的实行 ,而赐、复胡姓的中止也不应当是出于宇文泰的所谓“遗旨”。  相似文献   
83.
大化循环,尽终返始--清初回族思想家刘智哲学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回族思想家、“天方学人”刘智 (约 1 660—约 1 730 ) ,从伊斯兰教教义学的立场出发 ,基于在中国弘扬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神圣使命感 ,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学养与系统的回教教义学研究 ,在吸收回族先贤王岱舆 (约 1 580— 1 660 )、马注 (1 640—约 1 71 1 )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终于构建了以“真一说”为基础、以“人论”为主要内容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本文拟对刘智在创建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 ,如何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其概念 ,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4.
抗战时期任教湖南蓝田国师的治学经历对张舜徽先生的学术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张先生得以站在较高的学术平台,跟众多学者交往,获得了同学术界广泛对话、深化学术见解的机会。在蓝田,张先生遍览群籍,结撰名作,积累材料,制定计划,立下了一生治学之规模。张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与该时期在湖南的治学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5.
乾坤并建是王夫之解易的重要体例,也是他的哲学思想在易学上的鲜明体现。在《周易外传》中,对乾坤并建的诠释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以邵雍为代表的象数学进行批判,以突出天地的本体地位和对万物的统领作用;其二,对乾坤所代表的知与能、易与简、纯与杂进行阐发,彰显乾与坤在万物的存在与运动中的不同作用:乾给万物以存在及其性质,坤给万物以存在之展开与性质发生功效的能量。乾为健,坤为顺;乾始物,坤成物;万物为杂,乾坤为纯,万物在健与顺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与运行。其三,太极有易以有于易,代表天地总体的太极就体现在万物之中,太极与万物是体与用的关系,以此拒斥道家的宇宙生成论。  相似文献   
86.
声调是台语族语言的重要特征,对于首次接触这些语言的学者来说,声调的确定往往非常棘手,方法不当常常会劳而无功。美国著名语言学家W·J·格德尼在对不同地区台语族语言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快速确定声调系统的规律,通过一组词汇可以快速确定台语方言的声调,提高田野调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87.
《诗经》"二雅"中的战争诗主要产生于周宣王时代,反映了当时频繁的征战,歌颂了宣王对外用兵的胜利,有着很强的纪实性。从正义之战、敬德重义、重视良将三个方面不仅可以了解宣王时能够建立强盛武功的原因,而且有助于加深对"宣王中兴"局面形成的理解。  相似文献   
88.
《太平广记》被清代四库馆臣称作“小说家之渊海也” ,其书对于宋前文言小说的保存、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鲁迅先生在研究宋前小说时主要依据此书。人们在研究《太平广记》纂修时多从政治角度考察其成书缘由 ,而忽略了其书编纂的文化因素。为此 ,本文把《太平广记》视作文化行为进行研究 ,从文献典籍散佚严重、宋太宗自身的文化修养、唐代小说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太平广记》成书的文化内因 ,笔者以为 ,《太平广记》的编纂是各种文化因素共同促成的 ,是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9.
司马迁<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本子及其在西汉藏、传情况,是该书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与<史记>文献诸多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客观地说,"藏之名山"本当为正本,实藏于国家书府太史公府;"副在京师"本当为副本,传于司马迁外孙杨恽.正、副两本皆作者生前录写,俱为百三十篇完帙,是具有同等文献价值的原始文本.<太史公书>正本密藏不宣,副本在宣帝时由杨恽宣布.西汉民间流传的<太史公书>若干篇卷,乃出自副本系纯.两汉末年世乱,京师典籍迭遭浩劫,由于<太史公书>有藏、传两种本子存行于世,该书虽有少数篇缺佚或局部文字错乱,但其文本总体上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0.
钟泰先生系太谷学派中期的一代宗师黄葆年的嫡传高足,系太谷学派晚期的杰出学者,他于1960年所著<庄子发微>提出了庄子之学实渊自孔子,其独创性学术成就与其于庄子之书沉潜数十年,对于当今的庄子研究,对于针砭空疏浮躁的学风,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