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6篇 |
理论方法论 | 8篇 |
综合类 | 12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81.
采用对比实验方法,对“祛痰咳喘平”的药理学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祛痰咳喘平”能极显著提高小白鼠气管酚红的排出(P相似文献
82.
陈毅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4):7-13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倾资兴学"的事迹广为人知,倍受称颂。本文着重从陈嘉庚所处时代华侨与祖国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兴学动机、目标、功绩及影响。论述陈嘉庚以一介侨商的身分,把教育强国作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一生的国民自觉精神,以社会一员的身分,不为名利不求回报,甚至不惜牺牲企业和个人全部财产的敬业精神,是他兴学活动的突出特点和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83.
刘后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6-21
中国古代帝制国家的政务运行是建立在发达的公文书制度基础上的。各类文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形态, 其间的变化体现了制度的成长性变革。汉唐之间向皇帝申报政务的公文书中, 有一类大致经历了由“奏”到“奏案”再到“奏抄”的演变。从作为动词的奏到作为文书专名的奏案、奏抄的变化, 正是汉唐间国家政务申报和审批机制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84.
魏义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3):43-51
在对传统文化的梳理中,康有为、谭嗣同将诸子百家都归为孔子之学,致使孔子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并被称为孔教,以与佛教、耶教(基督教)分庭抗礼。另一方面,他们对孔教与佛教位次的排序截然不同:康有为坚持孔教立场,谭嗣同将佛教置于孔教之上。这使两人所讲的孔教演绎出以孔释佛与以佛释孔的原则性区别。这种分歧在对孔教内容的理解上充分展示出来,致使孔教具有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作为孔子之学现代化转换的最初尝试,康有为、谭嗣同的做法发人深省,孔教称谓引发的儒学是否是宗教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渤海海域的地震资料及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在该地区的宽度为50km,并分为东支和西支。以张家口—蓬莱断裂为界,渤海海域的郯庐断裂带分为南段和北段,南段东、西两支断裂的走滑特征非常明显;北段的东支走滑特征明显,而西支走滑特征不明显。古近纪,北段东支和西支都具有走滑运动,但是由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左旋切割,导致西支走滑受阻而被废弃,因此走滑运动主要集中在东支。 相似文献
86.
《集美学校校歌》于1918年2月开始创作,同年3月发布,其后有过几次修改,今天演唱的《校歌》最早刊登在1933年出版的《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廿周年纪念刊》上。《校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多声部合唱音乐,歌词属于原创作品,其结构与《黄河》的歌词结构基本相同;《校歌》的曲调是精选而来的,与张秀山1913年编配的《黄河》相似,可以溯源到1905年沈心工创作的《黄河》。《校歌》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也时刻激励着集美学子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7.
周红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3):111-116
嘉庚建筑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人文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嘉庚建筑"从建筑形式上来说,既具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中西合璧,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与欧式建筑融合起来,表现出独特的形式魅力。同时也是一个特殊时代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88.
杨晋涛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22-27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厦门人对陈嘉庚的事迹“如何得知”、“了解程度”和“怎样评价”,并与非厦门受访者进行比较,描述厦门人对陈嘉庚的知悉和评价如何受到年龄、职业和学历的影响,并提出“厦门因素”对于厦门人了解陈嘉庚具有正负两面影响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89.
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雪春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92-96
中国作为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中重要的意象和写作背景,具有两面性.其既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和痛苦的根源,又是建构母女融洽关系的纽带;既是剥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父权制话语,又是赋予华裔女性种族话语权的叙事策略;既是作者借以救赎华裔灵魂的"圣杯",又是作者隐匿的东方主义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90.
陈广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6-108
钟惺、谭元春早年在家乡的文学活动,是竟陵派研究者较少关注的一个论题.本文通过钟、谭诗文之始习、才性之养成及其相互磨合,在家乡重要的文学交游活动以及早期创作成果与经验总结等方面的考察,试图对此作比较具体而全面的描述,并且在一种历时性视角的观照下,探究他们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文学立场、文学思想及趋向与以后各阶段文学观念与主张的内在联系,证实这一阶段对于竟陵派文学定型、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阶段性的分析研究,是将对一个文学流派有关诗学理论、创作风格等问题的探讨还原到历史过程中去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