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26篇 |
理论方法论 | 9篇 |
综合类 | 16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7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刘后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6-21
中国古代帝制国家的政务运行是建立在发达的公文书制度基础上的。各类文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形态, 其间的变化体现了制度的成长性变革。汉唐之间向皇帝申报政务的公文书中, 有一类大致经历了由“奏”到“奏案”再到“奏抄”的演变。从作为动词的奏到作为文书专名的奏案、奏抄的变化, 正是汉唐间国家政务申报和审批机制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2.
郭丽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4):199-212
隋前乐府习称古乐府,隋唐以来古乐府地位日高,甚至成为与《诗经》相提并论的经典。从经学化、学理化、高格化、楷式化四个方面可以清晰揭示古乐府的经典化过程:隋代王通《续诗》开启了古乐府经学化历程;唐代李白古乐府学从学理化、经学化、楷式化三个方面推进了古乐府经典化;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和郑樵《通志二十略·乐略》使古乐府经典地位获得了学理支撑;元代左克明《古乐府》为文人创作古乐府提供了简明读本,对古乐府的楷式化有所助益,杨维桢大量拟作古乐府彰显了古乐府的楷式地位;明代复古思潮兴盛,对古乐府经学化、学理化、高格化、楷式化四个方面均有推进,在揭示古乐府艺术成就、推尊古乐府体式方面均达到顶峰;清代朱嘉征《乐府广序》将古乐府经学化推向极致,朱乾《乐府正义》在义理阐发的同时兼顾史实考证,对朱嘉征的极端经学化又有所纠正。 相似文献
103.
104.
张东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4):37-43
谯周劝蜀汉皇帝刘禅举国投降敌国曹魏,使一个王朝的运转戛然而止,终结了一个王朝的命运。其作为历史上评论颇多,观点对立。笔者通过阅读《三国志·谯周传》,对其劝降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对谯周的人格品行进行了述论。本文认为,谯周劝降的理由是充分的,陈寿对谯周的评价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105.
郭皓政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0-55
《聊斋志异》中有两篇作品与海南有关:《巧娘》中的海南作为蛮荒之地,是男权社会中女性边缘化社会地位的象征;《粉蝶》中的海南是仙人贬谪之所。《聊斋志异》对海南的描绘主要源自历史记忆,与现实中的海南有一定差距。蒲松龄将笔触伸向陌生的海南,不是出于搜奇猎异。海南在蒲松龄笔下,具有重要的象征叙事功能。蒲松龄自觉地运用象征叙事进行写作,从而超越了同时代的大部分作家,成为卓越的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06.
梁晓霞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3):43-46
唐代以来,“逸”在当时的诗论和画论中引起了人们的充分重视。此时,或单用一“逸”字,或用俊逸、艳逸、高逸等合体范畴,或沿用逸方、逸势、逸笔、逸气等与逸相关的名词和概念。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唐人诗画论中的“逸”具有如下内涵:即不循常规,而以内心强大的激情为创作的驱动力;在创作中显示了创作主体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抗衡和对自我理想世界的高扬;作品的整体风格往往是在时代的主潮流之外,因而带有几分“另类”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7.
王林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69-72
"乔家大院"作为晋中地区的文化瑰宝,长期以来仅仅是作为一种"形象"存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效益,而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播出使大院成功转化为人们心目的"印象",成为眼球经济时代的佼佼者。在从形象向印象转化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创意",而提出这一创意的却不是"乔家大院"的运营者,更非出于对"乔家大院"作为一个产业运营的考虑,而恰恰在这里彰显了我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8.
周红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3):111-116
嘉庚建筑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人文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嘉庚建筑"从建筑形式上来说,既具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中西合璧,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与欧式建筑融合起来,表现出独特的形式魅力。同时也是一个特殊时代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9.
陈广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6-108
钟惺、谭元春早年在家乡的文学活动,是竟陵派研究者较少关注的一个论题.本文通过钟、谭诗文之始习、才性之养成及其相互磨合,在家乡重要的文学交游活动以及早期创作成果与经验总结等方面的考察,试图对此作比较具体而全面的描述,并且在一种历时性视角的观照下,探究他们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文学立场、文学思想及趋向与以后各阶段文学观念与主张的内在联系,证实这一阶段对于竟陵派文学定型、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阶段性的分析研究,是将对一个文学流派有关诗学理论、创作风格等问题的探讨还原到历史过程中去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10.
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雪春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92-96
中国作为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中重要的意象和写作背景,具有两面性.其既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和痛苦的根源,又是建构母女融洽关系的纽带;既是剥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父权制话语,又是赋予华裔女性种族话语权的叙事策略;既是作者借以救赎华裔灵魂的"圣杯",又是作者隐匿的东方主义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