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9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657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柳宗元是中唐诗坛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兼有学陶的简淡、学谢的精致、学《骚》的幽峭。不同的诗体,不同的书写对象,不同的创作心态,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多种艺术风格。他的诗风的形成既有深厚的艺术渊源,也有深刻的精神渊源,加上个人独特的人生遭遇、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敏感,融汇结晶为雄浑简淡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22.
杨清媚 《社会》2013,33(2):53-84
本文通过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这一个案,来梳理德国“文化”概念经过中国学者的思考和运用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的历程。作为第一位运用“文化”理论进行实地经验研究的中国学者,陶云逵在实证研究中思考如何保存“文化”自身的神圣性,肯定人的精神价值,对各文化之间如何相互沟通和理解问题展开过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仅在人类学内部有意义,而且构成了人类学、社会学与哲学和历史学对话的可能。本文跟随陶云逵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脚步,呈现他在文化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索,并试图指出,陶云逵对“文化”如何制约“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提出有力的现实和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23.
《老子》第62章提出了“道者万物之主也”的主张,古今注家轻忽老子思想本质及《老子》文本实际,多将其解为“万物被道宰制”或“道是万物的主宰”。实际上,老子是反斥外力主宰万物的,《老子》文中也未有道宰制万物的语义表述。验之《老子》,“主”于修辞角度当用其本义(“微弱的灯火”),而于语义视角则应用其与“助”、“辅”共通之义(“相依相佐”),也用其与“职”、“掌”同源之义(“主动认知而作为”),而不应释为其引伸义(“主宰”或“宰制”)。“道者万物之主也”要义为:老子于乱世中将道比作黑暗中微弱的灯火,坚信唯有道才能真正辅益万物生发成长,助力乱世返璞归真,而在此过程中起主导或主宰作用的是万物或世人,而非工具或境界性质之道。这体现了老子以人为本,崇尚自然,信仰唯有主动皈依自身本真才是万物或乱世之拯救正途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12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影响广泛,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和“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他的德育思想脱胎于生活教育思想,对当前复杂的德育工作环境,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5.
陶铸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一生是调查研究的一生。陶铸调查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调查研究的立场坚持以人为本;调查研究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方法坚持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的作风坚持艰苦朴素。陶铸调查研究的立场、态度、方法和作风永远值得全体共产党人学习。  相似文献   
126.
方东树的陶诗研究在陶渊明诗歌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前人旧说,指出陶诗兼综儒道的特点,却认为失之于庄老;结合情、景、理对陶诗创作手法的分析,也丰富了前人对陶诗创作特点的认识。他把陶诗风格的自然平淡改为自然清深,是对前人见解的进一步发展。对陶诗用意和用笔特点也作了细致的分析,较前人研究更为具体翔实。体现了其诗学思想中的儒学道统观念及以"义理"为本位的诗学旨趣。  相似文献   
127.
徐波 《阅江学刊》2013,(3):135-141
石介作《怪说》攻击时文,将“时文害道”上升到与佛老同样的高度,此举固然有对韩愈、柳开等人观点的继承,但也和他长期从事教职有密切关系。杨亿的四六文被称为“进士赋体”,影响着科场乃至文坛,石介所言“时文害道”实为“辞赋害道”。石介的学生和追随者大多都不擅辞赋写作,在进士科考试中处于弱势,这成为他们反对辞赋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为进士不得不为辞赋,追寻古道的文人被迫处于反对辞赋而又不得不为辞赋的尴尬境地。复兴古道,必将寻求科举制度改革,“辞赋害道”就成为推动这一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8.
在近代中国的救亡潮流中,地位跌落的知识分子在传道心态的支配下,利用现代报刊致力于"以道易世",兴起了"言论报国"的思潮。在这一社会思潮影响之下,胡适加入了《竞业旬报》,积极发表文章进行社会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国民性批判,在现代思想的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把"以道易世"作为终极目标的"言论报国",也让参与其中的知识分子体验到无法承受之重的无奈,而且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传统,也导致当时的言论文章充满了"正义的火气"。  相似文献   
129.
最近一百多年以来,《道德经》英译本在西方一直不断推出。由于其时空的巨大跨越,不同英译本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与缺陷。选取了两个时代不同、风格迥异的英文译本,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对比分析,以期更清楚地理清不同译本的可取之处,从而推动译本的引介及研究。  相似文献   
130.
“道”是中国文化重要概念之一。在文学作品的境外传播中,译者是否能准确理解“道”的语内含义,处理好与之相伴而生的文化迁移,对考察中国文化的境外传播十分重要。以罗慕士《三国演义》译本中对“道”的处理为例,译者一方面最大程度地保持了“道”的价值守恒,但因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不相同,在文化迁移过程中“道”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价值疏离,打上了基督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