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4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35篇 |
理论方法论 | 81篇 |
综合类 | 1830篇 |
社会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76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135篇 |
2007年 | 192篇 |
2006年 | 197篇 |
2005年 | 170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新世纪以来,一批河南籍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面对急剧转型的时代,传统乡土叙事经验已经无法涵盖已经发生巨变的乡土社会,河南籍女作家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新的乡土世界,她们的创作把日常生活经验转化成一种叙事伦理,从而以独特的乡土感知,细致的文字表述拓宽了传统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更新补充了乡土小说的叙事内涵,为河南乡土文学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112.
中国自近代以来,始终存在着一个试图向社会独立发言的自由主义文化群体,它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虽然20世纪中国美学体现出多元发展、不断调整的态势,但由于美与自由问题的本质联系,自由主义美学精神就必然构成了这一进程的主干。以康德美学为理论起点,以价值中立原则介入审美实践,以理想主义重建审美乌托邦,是自由主义美学在本世纪表现出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3.
刘伟侠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3)
方东美立足于20世纪中国的苦难现状,有感于民族文化生命的花果凋零,自觉深入到本民族文化的清新源头,揽取《易经》积健为雄的入世精神和道家诗意飘渺的超逸情怀,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现代西方生命哲学美学如尼采的超人意志和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等理论资源,形成了兼具古典幽怀和现代豪气的独具特色的生命哲学美学形态。在现代的文化图景中,这一美学形态也有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4.
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派文学的诞生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参照的 ;“aesthetics”经历了由感性学到美学再到感性学的“游历”过程 ;在美学回归感性学的时代 ,现代派文学与审美现代性在非理性的价值诉求上是一致的 ,即美学经过了理性主义的“审美”阶段之后 ,随着“城市感性”的发育 ,进入了非理性主义的“审丑”阶段。而现代派文学的感性核心是关于身体的现代感性学 相似文献
115.
黄大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53-57
历时200年的古希腊美学思想,是欧洲美学史乃至世界美学史的辉煌源头。整体上看,古希腊美学思想贯穿了客观主义与人本主义两条发展主线。客观主义具有根本的方法论意义,但在遵“天”法“道”的历史嬗变中,它的绝对价值却不断遭到人本精神的解构。这种复杂交错的主体觉醒历程大致经历了早期、转型期与成熟期三个辩证发展阶段。其伟大贡献在于,古希腊美学思想开启了欧洲美学两千余年的探索目标,树立了中西美学发展史上一种高不可及的理论范本与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16.
余兰兰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2)
《三国志平话》的宗教文化思想主要表现在宗教历史观念与宗教人物形象两大方面。其宗教伦理化的历史发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民众惩恶扬善的宗教理想和世俗愿望。而道教神仙化的军师诸葛亮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民众喜爱与崇拜诸葛亮、崇尚智慧与胜利的普遍情感和共同心理。二者体现了宋元民众的文化追求与审美情趣,反映了宋元民众对三国历史的接受与流传,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7.
龚德全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4):19-25
作为一种原始演剧形态,傩戏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景观与美学想像同现代戏剧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文章以贵州省各种类型的傩戏为分析文本,论析了其美学特质的几个层面:傩戏的戏剧结构体现了碎片与连贯的辩证法则;张扬着生命本质力量与生命觉醒意识的群体美是傩戏的审美本性;用大量象征符号建构的傩戏面具蕴孕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气韵... 相似文献
118.
王树林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4-76
元初南方正一派道士诗人马臻,其诗在元道流诗人中成就颇高,但生平正史无传,后人述及,或含混不清,或失检误判,或有舛史实,作者就其生卒年、青少年经历、壮游西京、晚年生活四个问题作出考辨. 相似文献
119.
曹亚文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24-26
自《二十四诗品》问世,历朝历代均有人尝试注解,但就其主旨和立论问题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观点出现。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在研究领域存在这样的盲点无疑是十分遗憾的。文章将试图从语言特征、批评手法和道家美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这一《诗品》中体现出来的司空图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0.
刘斌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82-84
死亡是渡边淳一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生命的有限性与不可把握使得渡边淳一对死亡的处理带有一种执着的唯美倾向。对死亡的非常独特的处理手法是渡边小说的一大特点。他总是精心设计主人公的死亡方式,使死亡变得诡异而妖艳。有评论说,渡边淳一小说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死亡美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