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35篇
理论方法论   81篇
综合类   1822篇
社会学   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5 毫秒
211.
2 0世纪 90年代美学界令人瞩目的景观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 ,以及修辞论美学、否定主义美学的异军突起。这场批评与反批评、超越与双重超越的论争展示了世纪之交美学界多元化的理论景观 ,集中体现了中国美学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显示出中国美学蓄势待发的生机活力和前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人们去进一步思考 :后实践美学自身存在的诸多局限 ;美学理论与争鸣和现实的脱节 ;美学界匮乏原创冲动  相似文献   
212.
牛宏宝 《求是学刊》2001,28(3):72-79
本文把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作为一典型的阐释学境域.在此境域中,中国学者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与阐释显示出了一种普遍的结构性倾向,即用老庄一脉思想所模塑的传统"艺术心性论"来会解西方近代以来的美学,此"艺术心性论"隐蔽地发挥着融合中西--形成新的美学知识范式的结构性作用.由此剖析了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三大家美学思想中未明言的艺术层面和由此产生的对西方美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213.
《围城》比喻翻译探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钱钟书“化境”之说 ,跳出翻译技巧之窠臼 ,代之以审美的视角 ,影响深远。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分析 ,《围城》的比喻翻译具有和谐美、动态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214.
西方现代审丑思潮与中国先锋小说丑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西方现代感性学中的“审丑”及其对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催生作用,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先锋小说的感性学观念的变化——由审美到审丑的演进,进而论述了审丑这一先锋小说的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215.
内丹医学是道教医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内丹医学与中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映了二者作为整体与部分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16.
宗白华美学是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因其具有融会贯通的中西比较 ,注重感悟的规律探寻 ,深入骨髓的生命沉思 ,雅俗共赏的诗化语言等独特个性而放射出永久的异彩 ,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了无尽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217.
黑格尔的音乐哲学是其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思辨哲学由此成为他解决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重要范畴.黑格尔对艺术的诠释以形而上学与辩证为基础的论证方式,构成了他阐释音乐的独特视角与方法,同时也意味着他受哲学思辨的构架而忽视了其他形成音乐艺术及其演变发展的诸多因素.如果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具有内容意蕴,即内容与形式从来就不该被二元性思维所规定,以此作为论证内容存在的合法性以及重新审视面对音乐的审美方式,则具有其理论反思的价值.黑格尔对于理想音乐的美的本质的审美判断,调和了音乐美学中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长期以来的论争焦点.他对形成于古典主义的性格范畴及浪漫主义器乐形而上学的创作趋势的质疑,显示出对音乐现代性的批判预见.  相似文献   
218.
元初南方正一派道士诗人马臻,其诗在元道流诗人中成就颇高,但生平正史无传,后人述及,或含混不清,或失检误判,或有舛史实,作者就其生卒年、青少年经历、壮游西京、晚年生活四个问题作出考辨.  相似文献   
219.
Jamie Baxter 《Risk analysis》2011,31(5):847-865
Risk perception and the cultural theory of risk have often been contrasted in relation to risk‐related policy making; however, the local context in which risks are experienc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veryday decision making, remains understudied. What is unclear is the extent to which localized community beliefs and behaviors depend on larger belief systems about risk (i.e., worldviews).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design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health risk perceptions (threat of harm); risk‐related worldviews (cultural biase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local context (situated risk) for predicting risk‐related policy preferences regarding cosmetic pesticides. Responses to a random telephone questionnaire are used to compare residents’ risk perceptions, cultural biases, and pesticide bylaw preferences in Calgary (Alberta), Halifax (Nova Scotia), and London (Ontario), Canada.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pesticide bylaw preference are risk perception, lack of benefit, and pesticide “abstinence.” Though perception of health risk is the best single predictor of differences in bylaw preferences, social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nd situated risk factors like conflict over chemical pesticides, are also important. Though cultural biases are not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pesticide bylaw preference, as in other studies, they a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health risk perception. Pesticide bylaw preference is therefore more than just a health risk perception or worldview issue; it is also about how health risk becomes situated—contextually—in the experiences of residents’ everyday lives.  相似文献   
220.
任增强 《阅江学刊》2010,(6):136-140
西人早在18、19世纪便接触到中国道家经典《老子》与《庄子》,但对其中美学思想之阐发则是20世纪之事。美国学者对先秦道家美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道家美学与浪漫主义、道家美学中的"与道合一"说、"神"的观念、道家言意观、美学思想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之意义。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中西比较的视野有别于国内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