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35篇
理论方法论   81篇
综合类   1822篇
社会学   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21.
In On Populist Reason Ernesto Laclau proposes that the reputedly ‘empty’ rhetorical excess of populism constitutes the ontological and aesthetic ground on which the existence of an entity called ‘the people’ depends.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tensions and affinities between the particular set of aesthetic relations that Laclau attributes to populist rhetoric,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set of apparently techno-economic relations that Guy Debord describes as the logic of spectacle i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on the other, arguing that Laclau's conception of populism compels us to recast the ontological problem of the relation that Debord describes between the social and the spectacular in expressly aesthetic terms. Beginning from this premise, the essay contends that the ‘empty’ aesthetic conventions likewise associated with spectacular entertainment – and in particular, the staging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udience and onstage spectacle that defines the variety showcase aesthetic in this account – enact a set of tropic relations that constitutes the audience as a generalized figure of ‘the people’ in much the same terms as Laclau's rhetoric. Tracing this aesthetic logic through an especially charged performance from the history of blackface minstrelsy, the essay concludes by considering how such a staging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opulism and spectacle might challenge the dominant models for understanding what constitutes ‘popular’ aesthetic form within Cultural Studies, and in the process, afford new critical insights into the formal dimension of Laclau's political logic.  相似文献   
222.
基于徽州版画的地域文化特色,综合研究其视觉语言的审美特征及其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审美启示。徽州版画的造型之美体现在装饰细腻的线条、繁简适宜的构图、虚实相生的空间等几方面;同时,徽州版画具有视觉色彩及肌理之美、视觉意境之美、地域文化之美和设计应用之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23.
跨文化格局中的美学比较所以能够发生 ,根本原因在于古典意义上那种普遍有效的理论话语的失效和多元、相对观念的确立。要摆脱中西方美学比较中长期存在的滞缓不前、缺少突破的局面 ,有必要特别强调中西方文化精神对中西方美学比较的功能性制约和参照系的科学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24.
中国绘画与道家美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无论从绘画理论、审美思想还是具体创作的题材、品格、格调、画种及画家的发展史等方面,中国绘画均渗透着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5.
文艺美学的成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一个社会进入到文化领域多元化发展的时候,就会随之出现一些审美迷茫的副作用,文艺美学在这种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运而生。文艺美学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在争论和自我完善中举不断发展。目前这个学术领域还正在形成主流意识,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渐发挥出来。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有责任完善和发展文艺美学,使文艺创作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26.
中西美学在艺术的虚实问题上看法不同,中国美学推崇虚,西方美学推崇实。柏拉图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对艺术褒贬不同,但他们所依据的原则一样,艺术因为虚而受到谴责,因为实而受到褒扬。中国美学推崇艺术不是因为艺术之实,而是因为艺术之虚,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现实世界虚灵化为精神世界。20世纪西方美学家看到了虚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虚与中国美学所推崇的虚非常不同。前者是一种解释和知识形式,后者是一种觉解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27.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建筑设计,其核心问题———审美并没有随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而建筑审美的依据却向着愈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视觉认知理论推动了建筑审美的科学化,而对审美的科学解释可以帮助更多的建筑师设计出赏心悦目的建筑。视觉认知理论从经验总结阶段发展到格式塔心理学的技术应用阶段再到大脑视觉机制的科学阐释阶段,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已经成为建筑师的共识并在设计中得到有意识的应用,同时对大脑视觉机制的探索揭示了受众"看"建筑的特点,这也为建筑师解决数字时代建筑审美的新问题提供了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28.
在生态美学逐渐成为显学的背景下,生态批评的学术储备也日益丰盈,因此作为探究文学艺术这一审美意识形态规律的文艺理论研究,也应该在其哲学思想来源、理论话语原则、理论视阈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29.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学术论争。其中三个最重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性质问题的论争。在当前,汲取论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休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0.
中华文明史上五四时期是个历史大变动的时期,新月诗随着新月诗派的建立诞生了,新月诗在形态和形态上突破了旧题诗的束缚,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自觉地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艺术,使中西诗艺相融合,创造出新的诗体。现从五四时期新月诗为研究对象,讨论新月诗在艺术形式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